洞察觀點

AI生產力升級指南,掌握3大關鍵趨勢提升效率和產能

AI生產力升級指南,掌握3大關鍵分析提升效率和產能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AI 的它時代,臺灣企業的大機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AI,臺灣的重大機遇

過去10 年, 數位轉型是許多「傳統」企業的共同課題,有些是既有獲利模式遭數位侵蝕、顛覆,無法死守四行倉庫,必須殺出重圍;有些則是看到數位化「賦能」的契機,希望利用數位科技大幅提高經營效益;另一些企業則是投入數位原生新事業,爭搶高速成長的數位營收大餅。

但是這個連豬都會飛的風口,時至今日其實已經不靈。

廣告與電商,兩大數位營收引擎的年成長率持續下探。從動輒三位數的天上,近兩年掉回10% 上下的人間;疫情期間曇花一現的訂閱紅利,如今也已消失,連全球第二大OTT(Over-the-top media services, 串流媒體服務) 平台Disney+ 的訂戶數都開始呈現衰退;其他數位垂直媒體服務也普遍疲弱,以蘋果(Apple)為例,在硬體衰退下全力成長的服務營收,年成長從2018 年的40% 高點,持續滑落到今日的10% 上下,因此可以說,數位轉型的紅利期已經結束。在此刻,企業的升級必須找到新典範,否則在未來幾年即使加倍投入傳統數位轉型,也很難再收到紅利。

幸好,時代巨輪適時的把AI 的大門打開了!

例如,與全球其他電商一樣正面臨營收成長趨緩的亞馬遜(Amazon),人均產值竟然在短短5 個季度內,大幅上升了28.1% !其中的關鍵就是AI 機器人。亞馬遜的機器人大軍,從2019 年的20 萬台,持續增加到2022 年的52 萬台、2023 年的75 萬台,近期又引入可相容人類工作環境的人形機器人,完美演示了在新一波產業升級中,AI 所扮演的關鍵作用。 又例如,臺灣電商龍頭momo 購物,近年也積極投入AI 應用,包括運用各種智慧倉儲的人機協作機器人,大幅提升人員作業效率一倍以上;同時也開始以AI 預測消費者需求,動態配置包括800 個台灣大哥大門市在內的短鏈物流系統,成效卓越!

AI生產力升級指南-1

駕馭科技浪潮, 打造AI生產力的高端佈局

在既有商業模式方面,要在低成長、甚至不成長的營運體系中,運用AI 大幅提升單位生產力,創造底層獲利的加速成長。今日AI 早已能倍數增加軟體工程師、美術設計師、文字工作者的生產力,而在接下來的演進過程中,AI可賦能的對象只會持續增加。因此,企業進行AI 升級的第一個重點,是大力擁抱這些效率提升工具。

在那之上,企業必須在AI 時代,發展新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聯發科推出「達哥」AI 平台,已經獲得數十家企業使用。另一方面,LINE 也與台灣大哥大、AI 技術商碩網合作,推出為中小企業打造的「AI 語音預約服務」,發展廣告、貼圖之外,新的AI 獲利引擎。

沒錯,軟體的發展是關鍵,而新創生態系則是重要的推動策略。一個可喜的現象,是臺灣近年愈來愈多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AI 創新在臺灣落地,甚至國際擴散的專案。

例如,2023 年Google 臺灣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台灣大哥大、鴻海科技集團共同主辦第2 屆「孵創計劃」(Project Hatcher),集結超過20 個不同領域單位,共同挹注新創資源,一起將臺灣新創推向海外。

本屆「孵創計劃」也借鏡國外成功新創節目案例,首度投入影音製作,由台灣大旗下的OTT 平台MyVideo 獲文化部補助, 與Google 共同出品臺灣第一個新創實境節目《Project Hatcher》,讓更多臺灣新創團隊故事被世界看見。我以實境秀決選評審身分出席節目首映會後論壇,與新創團隊交流。本屆入選的40 組新創團隊中,主要聚焦於AI、電動車、Web3、區塊鏈等領域,其中超過一半與AI 應用相關,相信這些新創團隊會是在AI 時代掌握機遇的生力軍。

面對AI 技術的快速發展,沒有人可以孤軍奮戰。我認為,新創聚落是臺灣在這個AI 時代的重要戰略。台灣大哥大自2019 年與AppWorks 戰略結盟,AppWorks 自2009 年成立至今,扶植新創數超過530 家,總年營收超過新台幣5,200 億元;台灣大哥大也積極透過策略性投資,與新創合作、成長, 陸續入股91APP、SoundOn、CloudMile 萬里雲、USPACE、KKBOX、Partipost 等,而這些新創也多半來自AppWorks 生態系。

擁抱AI 工具、加入新創聚落,做好AI 時代的布局。無論你準備好了沒有,AI 的大拓荒時代早已起跑!

AI生產力升級指南-2

模擬人類智慧的「它時代」

對於AI的認識一直到大三時,我選修了「類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這門課,腦子才「啊哈」,豁然開朗!再加上我從小就對生物學知識很有興趣,從那時起我就開始相信人類的智慧是有可能被「模擬」出來的。

也就是說,AI的確是能夠造出人類智慧的。

2014年底的一次清華大學演講中,我首次提出了「它時代」的概念。那時AlphaGo、Transformer模型等AI巨擘尚未現身,我根據資訊科技的發展軌跡及摩爾定律,推算出2020年起的20年間,將是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力的關鍵年代。我把這樣的AI時代稱為「它時代」,這個詞一方面代表了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另一方面更是指除了人類的他及她之外,還有一種擁有智力與自主行動的它(it),會在這期間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樣貌。

伴隨著「它」愈來愈聰明,在人工智慧大幅提高人類福祉的同時,也逐漸成為新一代的萬物之靈。

數年後,ChatGPT在2022年11月30日面市,旋即在全球引起滔天巨浪。資訊科學家、晶片工程師、腦神經研究人員等頂尖人才大舉投入,資金也快速匯集,更多的圖片、影像、聲音等訓練素材,投送到這類大型、先進的類神經模型裡。 以ChatGPT來說,如果光是1,750億個參數的類神經網路,加上1,200萬美元的訓練費,就能讓它從文字材料中「領悟」出那麼強大的理解力與創造力,那麼如果增加十倍、百倍的算力和多模態學習,又會訓練出什麼樣的「它」呢?不要說「它」的智力可能超越人類,就算有自我意識也並非不可能,因為人類的意識也是大腦生物化學反應的產物,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認為類神經網路,不會迸發出類似的意識呢?

AI生產力升級指南-3

給決策者的AI 應用實戰分享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人工智慧(AI)已經走出科幻小說,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日常。《AI 的它時代,臺灣企業的大機遇》這本書,是從科技發展的歷史大週期為起點,帶領讀者逐步走進AI 的世界,尤其是如何掌握低垂果實,利用AI 加速企業升級,成為這個「它時代」的贏家。

從1940 年的初始計算機時代開始,到當今爆炸性增長的AI 應用,資訊科技主導著近一個世紀的歷史發展軌跡,每一步都徹底改變了經濟模式和人們的生活,而且變化越來越快,影響越來越深入。向來對世界局勢敏感的臺灣企業界,也高度關注AI 科技的發展,高達76% 的臺灣企業經營者具有此危機意識,遠高於全球平均的45%。當全球企業紛紛投入AI 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之時,擁有科技產業環境優勢的臺灣企業,當然也不應落後。

那麼,臺灣的企業都把AI 應用起來了嗎?

答案是「遠遠沒有」,臺灣的企業在過去一年中採用生成式AI 的比例只有14%,遠低於全球平均的32%,而在運用AI 改變公司策略的比例,也只有全球平均的三分之二。

這兩個數字顯示,臺灣企業經營者的大腦很焦慮,手腳卻不知從何處下手。這就是我們決定將這本書出版的起心動念,臺灣企業需要的不是AI 焦慮,而是策略框架、應用指引與解決方案!

AI生產力升級指南-4

AI 應用趨勢分析

針對個人使用者應用AI 的幅度、企業的不同營運活動或創價流程應用狀況等重要背景,參考2023 年8月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出版的〈全球人工智慧現狀調查〉(The state of AI in 2023),我們歸納出幾個結論:

1. 生成式AI在「個人應用」上已十分廣泛

不知道根據讀者們的「體感」,身邊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的人占了幾成?在麥肯錫的報告中,有高達7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工作中或工作之外使用過生成式AI工具,雖然在不同產業中使用的普及度略有差異,然而整體比例仍顯示出AI工具在個人使用的面向已相當廣泛。甚至,AI工具不僅被個人應用在工作上,也已經擴散到日常生活中了。

報告中也顯示,有22%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在工作中「常態性」的使用生成式AI工具,這個數據則反映出AI工具在專業領域中,的確為使用者帶來明顯而實際的效益。

例如,針對軟體工程師調查他們在GitHub上使用Copilot的情況。結果發現,有高達88%的受訪者感覺使用Copilot時,工作效率更高,74%認為他們能夠專注在更有成就感的工作上,88%則認為他們能夠更快速的完成任務。從這些結果來看,可看出AI工具與個人生產力提升有明顯的正相關。

然而,除了個人在工作上使用AI,僅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身處的企業已在至少一個創價流程上使用生成式AI工具。這份調查結果也呼應了前面所述:

企業導入AI應用的速度與普及度,目前遠不如個人使用。

雖然當前企業導入AI應用還落後於個人,然而隨著AI技術的快速疊代,輔以日趨嚴謹的倫理框架,相信各種技術瓶頸與風險疑慮的解決將指日可待。在這個節點上,企業仍應在這波AI浪潮中找出合適的切入點,才在得利者領先群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我們的信念,也正在敦促自身企業具體實踐中。

2. 對企業而言,哪些領域是導入AI的低垂果實?

那麼,應該如何選擇導入AI的實踐道場呢?

台灣大哥大內部在評估優先投入AI技術的場域時,考量了自身在行業中獨特的電信天賦,並展開各部門創價流程的盤點。企業在進行盤點前,可參考史丹佛提供的〈2024 AI指標報告〉(2024 AI Index Report),從產業和職能矩陣中尋找靈感和洞見。

在不同產業中,某些職能或營運活動的AI應用程度顯著較高。例如科技、媒體和電信業的「產品/服務發展」(44%)、「服務營運」(36%)和「行銷業務」(36%),或是金融服務業的「服務營運」(31%)、消費性產品及零售業的「行銷業務」(31%)。

從職能或創價流程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趨勢:

在AI時代,最容易取得的低垂果實,主要集中在個人生產力提升,特別是在「產品與服務開發及行銷業務」領域。這也表示在這些領域的工作流程上,較容易透過AI工具實現自動化和效率優化,從而提升整體績效。 另一方面,在企業營運流程層面上,「客戶服務和後勤支援作業」則成為導入AI應用最普遍且認同度最高的領域。這可能是因為在這些領域中,AI技術可以直接提高服務效率和品質,減少人為錯誤,提供個性化服務。這不僅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也改善了客戶滿意度,從而在高競爭的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

3. AI的影響力將持續成長

對於還在創新期發展的事物,要想催生出高度的產業動能,使用者的正向預期與投資者的投入資金是必要條件,也是評估未來趨勢的重要指標。

在〈2024 AI指標報告〉中,有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預期AI將帶來非常大的影響:他們認為在未來3年內,生成式AI將對他們產業競爭態勢造成顛覆性的變革。

另外,在企業已導入AI工具的受訪者中,也有40%表示他們的公司預計在AI整體應用上增加投資;其中,更有28%的人表示生成式AI的應用已排在董事會議程上。這也就是說,已導入AI的公司有超過三分之二將持續增加對AI的投資。

從使用者信心度和企業預計擴大投資的現象來看,已導入AI並有所斬獲的企業,正在有計劃的持續強化由AI創造價值的基礎和能力。這是不是有點像是「富者愈富」的循環呢?我想,任何一家企業都不想自絕於得利的契機之外。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先行智庫系列講座】

【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返回頂端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