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20、30、40歲之後的投資比重該怎麼分配?這篇用一個公式找對方向!

20、30、40歲之後的投資比重該怎麼分配?這篇用一個公式找對方向!

本文摘自先覺出版社《為什麼他投資一直賺大錢?》

投資勢必得面對「資產分配比例」的問題。經常聽人說,金融商品可依性質分成「流動性商品」「安全性商品」「收益性商品」。我們應根據自己的生涯規畫,分散投資於三種商品上。

從自己的年齡思考三種投資商品的性質

「流動性商品」指現金、存款等可隨時應需求變現的金融商品。「安全性商品」主要指國債等各種債券。「收益性商品」則泛指股票、不動產等風險較高的金融商品。各位也可以簡單視為低風險低報酬型、中風險中報酬型、高風險高報酬型。 那麼,我們要如何分配投資的比重?這其實沒有正確解答。

投資比重:從自己的年齡思考三種投資商品的性質

我認識的專業理財規畫師和理財顧問也是各執己見,有些人採取教條式的標準方法,有些人則偏向積極運用的態度。實際上並沒有一套人人適用的公式。

我們先暫時撇除人生計畫的要素,單純從投資「收益性商品」的角度來講解其中一種有跡可循的方法:根據年齡計算資產分配比例。

這個概念是根據投資人的年齡,判斷資產配置中收益性商品可能的占比。我們可以透過公式「120-年齡」計算不同年齡時收益性商品的可能占比,例如三十歲的人,投資收益性商品的占比為90%;七十歲的人,投資收益性商品的占比為50%。

很久以前,這套公式的基準數字是100,而不是120。然而,隨著平均壽命增加、退休年齡延後,現在都改以120計算。所以若看到資料上面寫著「100-年齡」,代表那是比較早期的版本。我們要隨著時代進步,參考最新的資訊。

各位可能會很訝異,想不到老年時,收益性商品的占比還是這麼高。不過又為什麼這套方法在這幾年開始逐漸受到矚目?

投資比重中,沒有任何存款的利率追得上物價上漲速度

追根究柢,是因為大家都在思考如何為物價上漲做好準備。

理論上,物價只會漲不會跌。如果存款利率追得上物價上漲速度,那就沒什麼問題,但考量到經濟運作的模式,這根本不可能。銀行是運用各位的存款來獲取利益,並撥出部分利益支付利息,所以利率一定會比物價上漲的幅度還低,否則銀行根本經營不下去。

尤其日本正值活存年利率僅0.01一%的超低利率時代,就算存了一百萬,一整年下來,利息也只有十元,扣掉所得稅後,只剩下八元。

那麼投資股票的情況又如何?

比方說,美國代表性的股票指數標普五百指數基金,從1973年至2018年這四十五年來,平均年報酬率就有7.1%。

但這只是平均利率,股價在短期內還是會有劇烈波動,而且投資標普五百指數基金時,也必須考量匯率風險。不過,以長遠的眼光來看,股票的平均投報率幾乎不會低於儲蓄利率。

日本的股票也一樣。

雖然日本有泡沫經濟、泡沫破滅,還有俗稱「黑田火箭筒」的日銀長期低利率政策等特殊背景,不過日經225指數自2000年12月底到2020年12月底,二十年來的平均年報酬率仍有3.5%。至少就十年以上的長期來看,股價還是比以前高。

現在的投資理論和以前截然不同,近年比較鼓勵投資人積極背負風險。我並不是替這種做法背書,但在做資產配置時,前述的資產配比公式仍可作為衡量的基準。

所以無論是年輕或已屆中高年的讀者,都可以參考這套方法,依據自己的年齡,探討不會對自己造成負擔的資產配置方式。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等服務,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返回頂端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