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為什麼工業時代講求「省時」,超連結時代卻要讓人「殺時間」?阿里巴巴也在應用的結構洞原理!

為什麼工業時代講求「省時」,超連結時代卻要讓人「殺時間」?阿里巴巴也在應用的原理!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結構洞:面對超連結複雜世界的簡單規則》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超連結的特性就是讓人產生神迷,忘記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也不曉得現在要做什麼。這種神迷設計很重要,因為當一個人在網路上能待三小時,就會對該網站產生熟悉感,同時網站也能收集客戶更多的資料。

網路的本質就是亂與無序。在Web 1.0 與Web 2.0 時代,我們希望用工程方法在無序的網路上建立次序,雅虎就是一個選單式的資料結構。但是到了Google 時代,它沒有分類目錄,但總可以用人工智慧的搜尋方式,幫我們找到需要的內容與圖片。

超連結資訊結構的另一個特色是「殺時間」,所以人們一掛網就是好幾個小時,讓時間飛逝而不自知。

超連結對人類的影響,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有學生告訴我,他上網看老師的個人介紹,發現老師是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畢業的博士,於是他就連結到學校網頁去看看,然後又從學校網頁連結到威斯康辛州政府的網頁,發現原來美國有半數以上的牛奶都產自於這個州,因為這個州有一種特別品種的母牛⋯⋯這位學生說,他明明記得30分鐘前,還在手機上看老師的個人介紹,為什麼30 分鐘後卻在看一頭母牛呢?

這就是超連結的特性,讓人產生神迷(flow),忘記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也不曉得現在要做什麼。我第一次上亞馬遜(Amazon.com)買書時也陷入了神迷,我原本只是計劃買一本原文書,但是買了這本書之後,亞馬遜說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過以下五本書。當你點了其中一本之後,網站又告訴我買了這本書的人,又買過另外五本書,如此環環相扣下去,讓我一逛就是三個多小時。原本只要買一本書的,結果卻多買了好幾本。

為什麼工業時代講求「省時」,超連結時代卻要讓人「殺時間」?阿里巴巴也在應用的原理 !

當一個人在網路上能待三小時,就會對該網站產生熟悉感,同時網站也能收集客戶更多的資料

工業時代的企業邏輯圍繞在「省時間」的效率上,但在超連結時代,數位內容資訊架構卻是要想辦法讓客戶「殺時間」。

舉例來說,一部好看的影集,通常都是在幾個場景間跳來跳去,在一段劇情達到高潮,就跳到另一個場景,再跳回原本的高潮。這種多劇情、多主角、錯亂的時空也是一種超連結,讓人們不知不覺看完一齣三小時的電影。

人類創造的新時空旅行

超連結,也是人類在網路上所創造的一個在歷史中從未有過的新時空。我們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空間、毫無限制地跟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店家,進行連結與資訊交換。

在真實宇宙中,天文學家想像各個空間是彎曲的,各個空間存在著許多蟲洞(wormhole),只要穿越蟲洞,就可以在點對點之間瞬間移動,進行時空旅行。而在超連結時空中,「結構洞」(structural hole)就如同蟲洞一般存在於原本該連結而未連結的兩個節點之間。

「結構洞」這個名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羅納德.伯特(Ronald Burt)在《結構洞:競爭的社會結構》一書中正式提出,意指社群或個體之間存在著尚未連結的空缺,有如在網路結構中出現了一個空洞,如果有人填補,就能獲取兩個社群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所帶來的資訊與控制的優勢。

舉例來說,原本「我」和「四川中藥商」之間完全沒有連結,也就是在這兩者之間存在著結構洞,而淘寶彌補了這個結構洞,也取得了兩者社會資本所帶來的交易資訊與控制的優勢。

什麼是結構洞呢?在我的定義中,結構洞就是在超連結複雜世界中,那些該連結而沒有連結的節點,這就如同在網路結構中,出現了一個空洞。

為什麼工業時代講求「省時」,超連結時代卻要讓人「殺時間」?阿里巴巴也在應用的原理 !

舉例來說, 許多銀行想接觸會寫區塊鏈dApp(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去中心化應用程式)的高手,但是找不到;許多電子設備製造商,想接觸原廠的研發部門;賣房子的人,想要找到很多買房子的人⋯⋯如果找不到,就代表在這個社會的網路結構中,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節點,這些都稱之為「結構洞」。

填補結構洞,打破了社會不流動(social immobility),就是商機,將會為企業帶來資訊與控制的優勢。

市場,就是一個結構洞。只是你所面對的不是一個市場,而是一群連結的市場。舉例來說,真正要處理好一項搬家相關事宜,首先房屋仲介公司要賣房子給你,然後你必須還要找到裝潢公司、搬家公司、生活機能相關公司⋯⋯這一連串需求都存在著許多該連結而未連結的結構洞。

許多人懷才不遇,這個「不遇」也是一個結構洞;或是商品叫好不叫座,也是因為市場上有結構洞沒有被填補。職場,也充滿了結構洞,組織階級之間、組織部門之間,都存在著許多結構洞。如果佔據結構洞的人存有私心,可能就會造成資訊與社會的不流動,形成組織效率不敏捷。

阿里巴巴掌握的核心原則

如果阿里巴巴只在淘寶上發展,最終會遇到單一社群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s)的上限,於是它又發展出了支付寶與餘額寶,彌補「電商社群」與「金融社群」之間的結構洞;然後又發展出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整合)模型,彌補「電商社群」與「實體社群」之間的結構洞,成為更大的個人生活社群。接著,阿里巴巴再發展出了芝麻信用數據服務,進一步連結「生活社群」與「信用社群」⋯⋯最後是發展出跨境電商,又把全世界的個人生活社群給連結起來。

從淘寶、支付寶⋯⋯到跨境電商,阿里巴巴的發展表面上看來很複雜,但其實它只是在網路世界中掌握了一個簡單的規則——以個人為中心,不斷穿越各個結構洞,連結多重網路,以此取得擴大社會資本所帶來的優勢。

我們可以說,這是阿里巴巴集團運作的底層邏輯,也是它所信奉的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為什麼工業時代講求「省時」,超連結時代卻要讓人「殺時間」?阿里巴巴也在應用的原理 ! (2)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先行智庫系列講座】

【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返回頂端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