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為什麼做事總是3分鐘熱度?你應該了解的行為心理學——「自我決定論」原則

為什麼做事總是3分鐘熱度?你應該了解的行為心理學——「自我決定論」原則

本文摘自樂金文化《一流的人如何駕馭自我:管理熱情、引導熱情,激發出我們最好的一面》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所愛唯一」的觀念深深的刻印於人心

自有歷史記載以來,人們便設法想要弄清楚愛情中令人傷神的感受。哲學家、藝術家、詩人、科學家各從各的角度立論,層面涵蓋形上學、精神性靈及生理化學機制。我們從小就讀過各種浪漫激情的故事,讀過與白馬王子相遇的童話,還讀過許多寓言──這些故事全都在教人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找到了唯一真愛:一見鍾情就對了;這份情感發自內心深處;還會無法停止思念對方。據說,只要找到唯一真愛,所有的悲傷都會煙消雲散。要是靈魂伴侶接納了我們的本性,補足人性的不完滿,我們的挫折就會消散。據說,只要找到唯一真愛,就能心滿意足、幸福快樂。

然而,歷史上並非一直是這種情況。「靈魂伴侶」一詞要到二十世紀初才流行。在此之前,人們對愛情與婚姻的想像細膩許多,可能也務實許多。類似的觀念可一路回溯至古希臘人。他們認為愛情是持續的實踐、學習,同時更加了解伴侶,並愈加親密。與其說這是瞬間心有靈犀,不如說是長時間培養的過程。幾世紀以來,人們並非專注於尋覓完美契合的伴侶,而是日積月累的努力培養親密牽絆。

這樣子的心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首先,研究人員發現,奉行「命定相愛」信念的人比較容易一有衝突跡象就結束戀情。基本上,這些人認定現在的戀人必定不是唯一真愛,然後繼續尋覓命中注定的那個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在「命定相愛」信念下,選擇完美契合的伴侶是最重要的事:照這樣的思路開展下去,選錯了就沒有回頭路;如果沒有十足把握遇上了唯一的靈魂伴侶,就等於退而求其次。不幸的是,「命定相愛」信念往往會誤入歧途。有太多時候,類似這樣接近全有全無的方式會令人無止盡的尋找虛幻的完美。

受到愛情觀影響的,除了人如何追求浪漫愛情,還有如何追尋熱情

受到愛情觀影響的,除了人如何追求浪漫愛情,還有如何追尋熱情

提到追尋熱情,普遍勸人們要追求完美搭配,就像尋覓愛情一樣。人們預期著手新嗜好或新工作時,如果感覺妙不可言,就表示找到熱情所在:這時應該會興奮不已、熱力四射、活力充沛。如果開始並沒有感受到這類正向情緒,最好繼續尋找、發掘。

不妨參考當初決定拍攝史上獲利最高的電影《鐵達尼號》是出自於什麼樣的決定。導演詹姆斯‧卡麥隆接受《男士月刊》採訪時提到,最初他並沒有想過,也沒打算要拍一部票房迄今仍數一數二的大片。他的目標很單純:「我不認為電影公司那些主管相信我說的話,但我會想拍攝《鐵達尼號》是因為想潛到船的殘骸裡看看。我有個念頭:怎麼讓別人出錢請我潛到鐵達尼號殘骸裡面?來拍個電影吧。」卡麥隆不過把興趣付諸實行,卻因而拍出電影史上最受歡迎的作品。按照卡麥隆受訪時說的,這是「個人探索」後的副產品。

  「興趣」其實就是能捕捉你注意力的事物,只是換個說法而已。遇到隱隱吸引你的活動或觀念,你必須要選擇:是要去接觸探索,還是無視它,輕描淡寫當成好奇心作祟?選擇無視,是向你的大腦堅定的表示這個活動或想法毫無價值。大腦會很快的將收到的指示編碼儲存起來,再發生類似情況,便不會釋出訊號產生興奮感,畢竟根據原來的指示,「這裡沒什麼好追求的」。然而,若你在最初因為好奇心而接觸探索的話,大腦會有相反的行為,內建神經連結來表示「值得專注於感興趣的事物並付出心力」。「興趣」邀請人起身探尋,關注有潛在發展空間的事物;前提是,你必須接受邀請才行。

不巧的是,在太多情況下,人們在好奇心出現時往往只是放手不顧。某些時候,人們會以太忙碌為由,滑起手機,或進行下一個待辦事項。

年紀越大,「3分鐘熱度」、「我肯定做不來」症候群只會越根深柢固

年紀越大,「3分鐘熱度」、「我肯定做不來」症候群只會越根深柢固

依賴特定路徑將阻礙人們探索各種可能,即使生活原本可能更好、更有成就也會落空。想知道自己的人生是否真正走上對的道路,就得親身去探索、接觸引起興趣的事,即使與目前道路及自我建構的形象相牴觸也沒關係。無論你先前經歷過什麼,都必須要有耐心,不要自縛在狹小的思維框架中。想想看,在你還沒充分探索之前,保守心態便早早宣告某個嘗試或想法不值得關注,這樣會扼殺多少潛在的熱情。

樂於探索之所以非常重要,在於追尋熱情的過程可能會漫長而曲折。許多事物、工作之類的機會,乍看之下讓人興奮,最後卻並非如此,而是錯誤的轉折。不過,要有勇氣繼續求索。這不表示你一定要嘗試每一件事,但必須要保持心態開放,對感興趣的事物別太快棄而不顧。對熱情千萬別徹底採「契合」態度,不要覺得沒有完美契合自己就立刻放手。相反的,請自由的充分探索剛發生的興趣,才能比較準確的判斷興趣能否增長為熱情;有沒有增長潛力往往需要滿足三項基本需求。

人能夠長期延續的動機來自於滿足三項基本需求:勝任、自主、牽繫

人能夠長期延續的動機來自於滿足三項基本需求:勝任、自主、牽繫

一九七○年代初期,心理學者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和里查‧萊恩(Richard Ryan)發展出一套「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讓學界對動機從此改觀。

  1. 勝任:意思是能夠感覺到努力的成果,能力也與時俱進。如果不相信努力的回報會是有所精進,當初何必努力?如果不覺得做一件事能有所進展,不管是提升表現、提高樂趣或其他「成就」指標,又為什麼要做下去?勝任感滿足了人們內心的渴望,將能夠感受到的進步連結到自己的行為。有付出,就希望能得到收穫。
  2. 自主:或稱「本真」(authenticity),也就是人的外在行為與內在理路和諧一致,將行為與本性結合起來。人的所作所為應該反映核心價值與信念;所做的事應該要表現人一部分內在。可惜,現代經濟體制強調外在成就,更甚於內在實現,太多人忽視了這項基本需求。然而,華盛頓大學研究人員發現,想讓熱情與快樂長長久久,自主必不可缺:「能把勞動合理想像成體現真實自我,其中最大的好處在於給人方向感與目標。而勞動也就能回應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問題:『我是誰?』『我該怎麼過這輩子?』」
  3. 牽繫:自我決定論最後一環將自身與他人互相連繫:人需要感受到與他人牽絆,以及∕或者歸屬於超越個體的群體。交際往來是人的天性,人能高度團結,對彼此際遇感同身受,這有助於數千年來人類存續與興盛。互助合作,不論是照顧幼小、保衛疆土,還是為群體(而非僅為個人)狩獵採集,都大大提高人的存活率。

如果能滿足這三項需求,人往往比較容易樂在其中,鍥而不捨。要讓熱情歷久不衰,差不多都要滿足這三項需求。

人們應該投身於可以滿足上面三項基本需求的事物。從事這些活動最能讓人感到實現自我、實踐天職,而不是行屍走肉。一旦感覺到這樣的感受,也表示熱情萌芽。當你有這樣的感覺時,往往會忍不住想全力投入。可是讀者很快就會明白,這麼做大錯特錯。想讓熱情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好一步一步來。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設計思考,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先行智庫系列講座】

【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返回頂端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