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預防勝於治療」,從個人健康、行程規劃、組織決策甚至到國家政策,都能透過上游思維來預防各種問題的產生。
但是,為什麼這樣的思維總是這麼難執行?
本書要探討的就是我們在上游思維中,時常會遇到的人性阻礙:
【#對問題盲目】
職業運動員很辛苦,難免會受傷,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其實這樣的心態就是「對問題盲目」的典型例子。其他像是教育體制、組織結構等,每種體制的設計,都會徹底反映在最後產生的結果上。
「現況就是這樣,所以沒有人會質疑。」這正是對問題盲目。
【#缺乏負責人】
上述對問題盲目的狀態是:「我沒看到問題(或這個問題無可奈何)」,那在缺乏負責人的狀態,就是許多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人卻表示:「#解決問題不是我的責任」。
例如在學校,輟學最大的受害者當然是學生本人和家長。但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誰是最大的受害者,而是「誰所在的位置最適合解決這個問題」,以及「是否願意挺身而出」。
【#隧道效應】
研究人員發現,當人感受到匱乏(不論是金錢、時間或心理上的),真正的傷害並不在於大問題排擠掉小問題,而是「小問題排擠掉大問題」。
舉例來說,貧窮會削減人的認知能力,因為缺乏資源時,任何問題都是壓力來源,根本沒辦法用金錢作為緩衝:要看牙醫、要休假在家照顧生病的父母、車子要定期保養⋯⋯生活變得像是在走鋼索一樣。
隧道效應不只會發生在金錢匱乏的人身上,也可能會發生在缺乏時間的人身上。這時候的人無法系統性地思考,也無法避免問題發生。
【#有些人就是喜歡當問題出現後,才來處理的英雄】
調查指出,在處理健康問題上,美國的問題不在於「支出規模」,而是「支出方式」。相較於其他國家,花了更多金錢在解決人民的病痛,但用於保障人民健康的經費卻較少。
美國在健康上,非常著重在「下游」。
就像是我們時常需要超級英雄來打擊犯罪,但卻沒有往上思考如何降低罪犯的增加?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有治標不治本、沒完沒了的情況產生。本書透過上游思維,幫助我們釐清行動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各種事項,以及在現實中常常會遇到的阻礙(因為做的永遠比說的難)。
透過書中的7個問題,引領我們更容易往上游思考,了解真正的問題所在,採取精確有效的行動!
✏️小編有感金句✏️
你得了解差異所在,改變就能發生。
不是因為必須,而是因為有能力。
對英勇行動的依賴,往往意味著制度的失敗。
《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
新書購買📕 https://pse.is/3esub7
_______________
為你而讀,讓有價值的知識更加流動
🌐www.kscthinktan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