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白佩華 撰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2023年底全球最重要的壓軸國際大戲就是COP 28了。這個自12月初起,為期2周的國際氣候大會,是由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發起,每年由締約國輪流主辦。本次參與近十萬人次,其中包含:198個UNFCCC官方代表團體、超過150個國家或政府、超過14,000個觀察員或團體等,是歷來規模最大,也被譽為會議結果最具歷史突破性(Historic)的一屆。
這次周邊的會議近500場。由於聯合國在9月份便率先公布了Global Stocktake報告,這是全球自2015年巴黎協定後,首次公布這八年來全球減碳的結果;不意外的是,全球減碳進程落後原本的計畫,在2030年前需要達到40%以上的減排。這個報告也等於預告了COP 28會議的議程和結論。
COP 28最後產生了超過170個宣言或是承諾、850億美元的融資承諾(其中包含損失及損害基金);在化石燃料必須逐漸轉型退場(transition away)的前提下,能源轉型產生了:未來雙倍能源效益、三倍再生能源、確認甲烷也需要零排放等等;本次會議並強調行動(Action)的重要性。本文大致將COP結論歸納為三大類:
能源轉型:
COP 28協議要求各國透過其氣候計畫,推行一項或多項減少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方法,以達到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其中包括:
能源效率增加兩倍、再生能源增加三倍,以及甲烷必須在2030前達到零排放。這項呼籲與國際能源組織的最新數據一致,在整個能源領域(包括再生能源、煤炭、氫氣、石油和天然氣等)設定了具體目標,強調能源轉型在實現淨零排放方面的關鍵作用,並建議在能源產業內設定實際的目標。
對能源轉型的速度和型態描述更清晰和有信心,也增加對轉型關鍵要素的支持和投資。例如:各類再生能源和碳捕捉技術的發展。這對各國的能源政策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對投資市場發出了未來趨勢的重大訊息。
氣候金融:
締約方同意設立損失和損害基金,該基金已在COP 27原則獲得批准,而在本次會議中,7.92億美元已承諾用於資本化和管理。增加對氣候最脆弱、罪責最小的國家所遭受的損失和損害的資助,建立可擴展的融資機制來支持適應工作,特別是對於風險最大的國家;因為成員國認識到,由於財務限制而在行動和實施方面存在差距,創造了讓私人企業參與氣候行動的途徑(包括財務管理和投資、問責制、內部能力建構和技術)。
部署補助和催化的資本,以支持能源轉型、適應,甚至是更廣泛的低碳轉型努力;加速釋放資本配置;推出新工具來資助所有氣候需求;增加專注於氣候管理的投融資組合;推動金融架構改革議程,健全和擴大氣候金融的架構和內容,並連結信用評等機構和氣候金融變化。
氣候正義重在落實
加強國家自主貢獻的行動和野心,強調公平和歷史責任,特別是對已開發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的調適資金增加一倍,並尋求縮小資金缺口。這部分除了金融的補助和分配外,還包含調適與韌性(Adaptation & Resiliency),各大公司致力於A&R,並投資於創新和保護。隨著碳排放仍持續增加,這次會議特別呼籲採取行動明確的A&R,就更顯得刻不容緩;以行動為導向,公營與私人組織的合作,以包容和地方主導的調適,作為規劃和實施A&R的基礎。
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這次COP 28以觀察員身分設攤及參與,台灣氣候聯盟和許多大型企業、金控都到杜拜與會,希望獲得實際的交流與國際觀摩的經驗。那麼企業在2024年面對的趨勢,我也簡單羅列如下:
1. 財務:永續/ESG發展將深深植根於公司的財務基礎,成為財務表現的潛在影響。對有形資產、商譽和其他無形資產,都已經在公司內部以不同的形式逐漸發酵。特別是碳費徵收與計算,和歐洲碳稅邊境的執行(CBAM),以及台灣碳市場交易的啟動,更加速ESG與財務方面的連結。
2. 人員與工具:永續/ESG的職位正在蓬勃發展,我從去年第四季至今年一月在LinkedIn上的觀察,無論在哪一個市場,聯合國和四大計師事務所都在尋找永續方面的人才,越來越多組織正在設立永續職位,以負責監督和管理ESG議題與組織營運和財務報告協議的整合。台灣市場的永續報告、碳盤工具以及供應鏈管理、自動化系統的結合,除了引進外國的工具外,在國內永續先行者的策略聯盟及推廣下,選擇性也逐漸增加。
3. ESG議題法規強度增加:企業做出永續揭露和承諾的下一步,就是得和決策保持一致。透過員工的日常決策來實現,將ESG重塑企業文化,例如:商業旅行的必要性、供應商的選擇和管理、為哪些消費者服務、使用哪種材料進行設計,或者與哪些團體合作推動。改變文化需要透過激勵員工,並進行ESG教育、重塑行為,使其符合公司的承諾和目標。行為改變需要由上而下,選擇放棄短期收益以獲得長期彈性(Resilience)的決策,並要求每項淨值分析必須納入碳足跡數據等。
4. 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未來將趨於更加嚴格,對於大品牌來說,供應鏈廠商的不當行為,可能會造成聲譽的損害。伴隨著永續框架和要求,無論是碳盤查時所需要的範疇三,或是為了減少環境損害的綠色採購,抑或是遵守公平勞工標準措施貫穿整個供應鏈,子公司和供應鏈進行環境和人權項目,隨著監管機構在披露的同時採取行動,供應鏈管理除了風險評估和報告之外,也越來越需要盡職調查,及預防措施。
5. 生物多樣性漸成ESG主流話題之一: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話題越來越熱,自去年起,台灣已經有上市櫃公司納入永續報告。在COP 28上,自然和土地利用被列為2030年全球森林管理議題,限制砍伐目標。此外,專注於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的投資基金的數量和資產正在迅速增加,專門用於生物多樣性的歐洲基金管理資產增加四倍就印證了這一點。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TNFD)於2023年9月最終確定了其揭露建議,強調了圍繞四大支柱不斷變化的自然相關依賴性、影響、風險和機會。 未來,政府是否採用這些標準,其標準與框架是否一致,值得觀察。
COP 28會議明確向全球告知,能源轉型的急迫性、氣候金融將積極地成為主要推手,沒有透明、公平與包容,氣候轉型就沒有正義。過去小規模、漸進式的氣候轉型已經不敷使用,未來必須採取跳躍式和大幅改革的手段,才能落實永續的目標。我相信台灣也在一樣的道路上前進著。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領導與管理(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以及Business in Society專業證書,美國華頓商學院ESG 重大因素分析證書,工研院TCFD, CDP, SBTi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航空公司董事長特助、協助籌設月涵投顧、台灣哈佛校友會執行秘書。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等服務,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