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白佩華 撰寫,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行政院會在4月底通過修正《氣候變遷因應法》,除將2050年淨零排放入法,也將分階段、由大至小徵收碳費,最快2024年起實施。許多企業擔心這是一部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的法案,其實,我們應該把它視為在淨零時代,給所有追求永續的企業的一套生存指南。
美國參議院在8月初通過了2022年《通膨降低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將撥款近3,700億美元用於以氣候和能源為重點的投資和激勵措施。拜登總統發表聲明,譽為「有史以來在應對氣候變化生存危機方面的最大投資」,並表示該法案旨在鞏固能源安全,並為太陽能電池板、風力渦輪機和電動汽車等製造方面創造就業機會。
台灣大部分的中小企業自去年起慢慢體會到,有關ESG和永續的觀念,全球各國都是胡蘿蔔與棒子同時實施,並給予更明確的目標。也就是以永續為目的和2050淨零排放為企業目標、數位轉型為手段,重整氣候治理體系、碳費徵收、政策工具等;企業必須加速轉型,以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
行政院新法的重點,在於協助台灣企業接軌國際,提早接觸碳費,與歐盟碳關稅時程同步。當2026年歐盟碳關稅實施時,可降低台灣面對碳費與效能標準的衝擊,增加製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
早在數年前,歐美國家就將永續列為公司的價值之一,主要是強調在企業營運時,對於環境和社會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以確保短期利潤不會變成長期負債。許多成功的組織內部執行了一定程度的永續策略,但是,每個組織的永續策略,也因為業務目標和組織價值息息相關,而有其獨特性。
例如:有些企業會強調在製造過程中使用可再生的材料、有些強調優化供應鏈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些強調以再生能源供電、有些將重點放在教育及地方創生等。
綜上所述,無論企業主動還是被動必須縱身跳入減碳的行列之前,將「永續」釐清為企業策略,透過多種方式,將組織的目的(Purpose)轉化為績效(Performance),建議有以下執行步驟:
分析問題並定義目標(Access and Define)
推動變革的第一步是評估永續對您的團隊、公司、產業和客戶的意義。而這些利害關係群體也認同永續在變革中是優先考慮的策略。在這個觀念執行的過程中,請引導思考以下問題:
- 組織營運過程製造多少浪費或廢棄?
- 我們的企業文化在苦苦掙扎嗎?
- 我們招聘人才的作法是否吸引不同性質的求職者?
- 我們公司對當地社區有什麼影響?
若能清楚回答以上問題,有助於釐清公司永續的目標。當完成這些步驟時,採用SMART原則目標方法。確保您的目標是「SMART」,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且具時程;在這個早期階段釐清,可以節省未來的時間。
確立你的使命(Mission)
一旦確立具體的永續目標,幾乎就已經定義公司的使命和願景了。每個企業擁有自己獨特的使命宣言,是永續企業的重要成分。它可以體現組織的價值觀(Value)和目標(Purpose),並作為組織為什麼要做,以及所做的事情的指引。意即使命宣言應該定義公司的五個 W:誰(Who)、什麼(What)、何時(When)、何地(Where)和為什麼(Why)。
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亦要定期審視使命宣言將如何發展。使命宣言應該幫助企業與市場一起發展,而不是阻礙內部創新和顛覆的能力。因此,請確保組織的目標可以從使命陳述中推斷出來。
制定企業的策略(Strategy)
在制定永續策略時,公司保持盈利至為重要。事實證明,致力永續發展能幫助企業獲得更多利潤;小自隨手關燈的節能動作,大至讓消費者願意支付更多費用成就永續環境。許多研究顯示,消費者希望向「有益於社會或環境」的品牌購買商品,從而為永續商品市場創造機會。這些戰略可以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同時推動社會和內部價值。從長遠來看,努力建立強大的永續發展戰略,對公司和環境都有益。
如何開始制定策略?首先以企業使命創造價值為中心,考慮內部和外部機會。先問團隊幾個問題,例如「如果我們以永續的方式生產產品,客戶會為我們的產品支付更多費用嗎?」,或「增強的業務流程能否減少我們的排放?」如果其中任何答案為「是」,那麼您可能已經開始製定策略,同時提高生產力和利潤。
執行策略並評估結果
策略並非紙上談兵,一旦公開企業立場,承諾可量化的結果並實際執行, 隨著使命和策略,企業就可以準備好朝著實現目標前進。在實施策略時,請記住定期重新審視流程,以確保目標、使命和進度保持一致。
如果不確定要從哪裡著手,請問問自己,是否有任何領域可以讓您的任務迅速產生重大影響或是即時的需求?考慮與您有類似使命的企業或公協會合作,以調整您的任務,有助於快速推動獲得進展,也可以提高您的信譽。
您現在擁有從目標到績效的四個簡單步驟,可以幫助您打造更具持續性的業務。 當目標(objective)成為目的 (purpose)時,企業的使命讓你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即使沒有立即看見成果,也請不要擔心;實現100%永續發展的道路很長,可能需要測試幾種不同的方法,才能尋覓出最適合的路徑。
專欄作者簡介:白佩華
現任國際知名風險管理集團資深顧問,專司企業整體風險評估及整合解決方案、新興風險及政治前瞻顧問。
留美傳播學院雙碩士,並擁有英國劍橋大學Judge 商學院循環經濟及永續策略證書、哈佛商學院策略分析(包含破壞性策略、策略執行及永續策略)專業證書,工研院企業淨零風險管理培訓證書,MIC產業分析師課程證書。曾任民進黨駐美代表處、航空公司董事長特助、協助籌設月涵投顧、台灣哈佛校友會執行秘書。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等服務,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