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天下雜誌《一流的人如何擁有動態穩定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建立「適當的期待」,才能在秩序和失序裡平衡新秩序
通常成年人每隔一年半會經歷變動或失序事件,職場、財務、生活、婚姻、健康的波折常常令人過勞焦慮,或造成決策困難。改變或失序是人生的必然,在混亂中有技巧的適應改變,是心理健康和卓越成功的基石。
人總會預期有狀況發生
許多心理學研究指出,我們在任何時刻的幸福感,相當於我們面對的現實與期待之間的落差。當現實符合或是超出我們的期待,我們就會覺得開心。當現實不如我們的期待,就會覺得失望。「動態穩定力」係指適應改變的新模式,內含預期的元素,假如你預期有狀況會發生,那麼當你處於失序狀態時,比較不覺得痛苦。因此,堅韌的彈性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設定適當的期待。
我們的大腦是預測機器
瑞典哥德堡大學的神經學研究團隊發表在《人類神經科學前線》期刊的論文揭示,大腦一開始會預測某個情節,然後根據現實的變化不斷做調整;預測愈符合現實,我們就覺得愈舒服,消耗的能量也愈少。最新的研究顯示,期待不只影響我們對當下體驗的覺知,以及對過去體驗的記憶,它也在許多方面影響我們面對未來的態度。
例如,當一個精疲力竭的運動員聽到有人對他說,他已經很接近終點線了,他會突然覺得沒那麼累,並得到一股神奇的力量,很可能是他的大腦預期終點線就轉角處,於是他不再保存實力,把所有的精力釋放出來。結果事實並非如此,當大腦發現真相之後,這名運動員就再也無法得到向前衝刺的體力了。我們的大腦沒那麼好騙。
黃仁勳提到,假如過度樂觀,當不如預期時會有更深的失落
我們發現,大腦是一個預測機器這件事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然而,當我們的期待與現實有落差時,會感到很意外。這個落差愈大,感受到的痛苦也愈大,在心理與生理層面皆是如此。當我們的預測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我們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才能讓我們的認知達到與現實一致的狀態。
我們的期待愈失準,就會產生愈大的問題,因為大腦與身體天生有保存能量的傾向。就許多方面而言,我們所體驗到的意識指的是,大腦不斷產生的思緒與感覺,這些思緒與感覺使我們知道預測是否正確。假如我們的預測是準確的,會覺得開心,想法也大致上保持平靜與正面。
如何培養「悲劇性樂觀」?
悲劇性樂觀指的是,知道人生必然有無可避免的痛苦與苦難,但仍然帶著優雅與堅毅的態度向前進。研究顯示,以悲劇性樂觀的思維面對人生的人(尤其是預期人生中一定會面臨改變與困難的人),當他們面對壓力時,身體和心理會產生對自己有益的反應。
他們感受到的痛苦比較少,性情更堅強,而且比較可能在環境發生變動之後超越困難,繼續向前進。試想一下,一個小孩子在學走路、學跑的過程中,要跌倒多少次,身體可能會有撞傷和瘀青,但肯定不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那麼痛,或是那麼容易洩氣。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會期待過程不辛苦,他們已經準備好要面對現實中的困難。
我需要清楚指出,悲劇性樂觀指的不是主動去找苦頭來吃。我真心覺得,假如我們可以避免受苦,就應該努力避免。悲劇性樂觀指的是,意識到苦難是無可避免的,我們在人生中有許多練習的機會,而且我們多少可以決定要如何面對苦難。悲劇性樂觀能幫我們把壓抑、自我欺騙、自我論斷、反芻受傷記憶與絕望拋開。這會為我們開啟新的空間,使我們能緊緊抓住明智的盼望,並以明智的行動面對眼前的處境。
理解「凡事皆有可能」,好的改變才會發生
當我初次發現改變無所不在,我的心裡感到很不安。我是非常渴求穩定的那種人,凡事都會預先制定計畫,然後按部就班執行。然而,當我開始經歷人生、體驗了各式各樣的變動,包括人生際遇的波折,包括老化、人際關係的變化、搬家、社會動盪等,我開始練習「堅韌的彈性」原則(我強調「練習」是因為這是一輩子的功課),我對小事就不再那麼容易感到不安與擔憂。
工作上的意外變化,不會使我那麼驚慌。當我所謂的「完美」計畫因為孩子生病不能上學、我家的狗拉肚子、網路斷線,以及各種麻煩事而被打亂,我也不再覺得受挫與受阻。當我的手術發生併發症,復原時間拉長為兩倍,我的反應也不像從前那麼沮喪了。
我們的目標不是只追求穩定,永不改變,也不是犧牲所有的穩定,被動的任憑生活擺布。我們的目標是將這兩種特質結合起來,培養我所謂的「堅韌的彈性」。適應外界且容易彎曲,不易被折斷。不但能承受改變,還能在改變中蓬勃發展。這就是堅韌的彈性,你若想成為改變的專家,在失序與混亂中找到方向,堅持到底,你就需要這種特質。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