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深智數位《統計之美:人工智慧時代的科學思維》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名字很重要嗎
對於每一個有新生兒的家庭來說,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很多準爸爸準媽媽就翻出厚厚的字典,然後絞盡腦汁要給孩子起一個最好的名字。有些人甚至要依照各種傳統或現代理論,什麼五行、風水、周易、星座之說,來計算什麼樣的名字可以帶來終身的好運勢。當然,父母的這種美好願望可以理解,但是這又會在多大程度上能幫助孩子呢?
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據統計,中國重名最多的是「張偉」,以近 30 萬票奪得第一名。而「王偉」以微略的差距排名第二,女性姓名「王芳」則排在第三位。嗯,想想自己周圍是不是還真有若干個不同年齡的「張偉」存在?連娛樂圈裡,就有若干「張偉」和為了不重名而特意以「大」冠之的「大張偉」。最近幾年風潮不斷變化,「90 後」父母們更是別出心裁。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份網傳的 2010 年以後的新生兒姓名流行榜。
女孩最熱的30 個名字:子涵、欣怡、梓涵、晨曦、紫涵、詩涵、夢琪、嘉怡、子萱、雨涵、可馨、梓萱、思涵、思彤、心怡、雨萱、可欣、雨欣、涵、雨彤、雨軒、佳怡、夢瑤、詩琪、紫萱、雨馨、思琪、靜怡、佳琪、一諾。
男孩最熱的30 個名字:子軒、浩宇、浩然、博文、宇軒、子涵、雨澤、皓軒、浩軒、梓軒、俊傑、文博、浩、峻熙、子豪、天佑、俊熙、明軒、致遠、睿、宇航、博、澤宇、鑫、一鳴、俊宇、碩、文軒、俊豪、子墨。
據統計,2010 年以來出生的、起了三字名的男童中竟然有 5.93% 第二個字是「子」。而第三字的選擇也照樣相當集中——「軒」字竟然占去了 6.04%。哦,好吧,看來「10 後」長大了,我們就要開始區分「大子軒」和「小子軒」了。
魔鬼就藏在「大數據」裡
相比於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那些西方國家的人們其實選擇更少。英文字母雖然可以進行各種排列組合,但人們大概也不會隨便湊出一個毫無意義的單詞來作為名字吧。以美國為例,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父母的選擇一般來源於《聖經》,傳統的英國、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名字,或者一些家鄉的地名之類。那麼這些名字真的會對孩子們的一生帶來影響嗎?
2004年,經濟學家瑪麗安· 博坦和森迪· 穆來納森做了一項社會實驗。他們針對芝加哥和波士頓報紙分類廣告中的招聘啟事創建了5000份簡歷。他們創作了若干份經歷一模一樣的簡歷,然後隨機改變簡歷上的姓名,使得一些看起來更像黑人,另一些更像白人。結果發現,「名字聽起來像白人」的應聘者收到回覆的機率比「名字聽起來像黑人」的應聘者高 50%。看到這個資料,人們第一反應基本是,這難道不是職場中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嗎?聽起來確實,名字確實至關重要。可是如果是這樣,為什麼黑人父母不給自己的孩子取一個聽起來像白人名字的名字呢?
《魔鬼經濟學》一書中提到了美國經濟學家羅蘭· 弗賴爾(Roland Fryer)的研究。羅蘭· 弗賴爾致力於美國黑人文化研究,並重點關心「為什麼黑人的成就不如白人」。他利用加利福尼亞州的統計資料列出了最受歡迎的名字,作者發現,在加利福尼亞出生的女嬰中,超過 40% 的黑人女嬰會有白人女嬰從不使用的名字。他進一步發現,喜歡給孩子取典型黑人名字的父母,正是那些未婚生育、受教育水準比較低的未成年母親。她們生活在典型的黑人社區中,耳濡目染的都是黑人名字,而對自己的孩子的取名也表達自己對於社區和文化的認同。其實,美國黑人姓名背後,往往反映著深刻的收入階層區別。 弗賴爾還發現,不僅僅是社會階級,其實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無論是黑人還是白人,受教育程度不同的父母群體給孩子起的名字往往是不同的,而這更可能是孩子日後發展不同的最根本原因。更有趣的是,弗賴爾發現,在白人社區中,低收入家庭也能意識到姓名可能的重要性,故而會緊跟高收入家庭的命名潮流。一旦一個聽起來比較像成功人士的名字被高收入家庭使用,它很快就會沿著社會經濟階層往下流傳。
用統計學推測社會現象的背後因素
名字和成功看起來好像有因果關係,但實際上更多反映的是父母的良好願望。名字並不會直接改變孩子的命運,而那些為名字和孩子不斷投入努力的父母,才是孩子日後可能成功的最大原因。
題外話,這位 2015 年度克拉克獎(青年經濟學家獎)的獲得者羅蘭· 弗賴爾本身也是一個傳奇。他出生於一個從事販毒的破碎單親家庭,還曾參與販毒。而後,他因為在橄欖球和籃球中表現出色,得到了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的體育獎學金,並借此機會發現了自己的學術天賦。他從本科到拿到經濟學博士學位僅用了6年半,供職哈佛大學 7 年即成為正教授,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獲得終身教職的非裔美國人。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