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知識變現新浪潮!3步驟打造被動收入,快速成為線上課程製作高手!

知識變現新浪潮!3步驟打造被動收入,快速成為線上課程製作高手!

本文摘自寶鼎出版《線上課程大全:抓住知識分享的機遇,打造你的第二財富通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你現在是不是考慮製作課程了呢?如果你之前做過一些課程,有沒有感覺哪裡不太對?很多講師剛開始製作時,腦袋裡都充斥著大大小小的問題:

• 「我做過很多分享和公開演講,這跟課程製作有區別嗎?」

• 「我可以講很多東西,但不知道大家想聽什麼,而大家也似乎說不出所以然來。」

• 「製作一門課是不是很難,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 「 我想做出高品質的線上課程,有可靠的方法可學嗎?」

不用擔心,以上這些問題在課程生產中都會被一一解答。課程製作這件事既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也沒有那麼複雜。最關鍵的是,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吧,你要有一個自己的作品了。

誰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

如果有人想找你做一門課程,你潛意識裡一定會打退堂鼓,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我能做出一門課嗎?」這個問題充滿疑慮。由於對課程生產持有固有印象,以及沒有嘗試過用課程形式做輸出,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人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有可以製作課程的潛力了。

其實,一份工作做了3年以上,能獨立、高品質完成工作任務的職場人都可以做出好課程。特別是曾有不錯業績的業務專家,他們已經累積出一些有用的知識資產,這些知識資產非常值得做成可反覆學習的課程。

整體來說,一個新興產業環境下的職場人可以拿來作為課程資料的知識資產包括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知識資產做成的課程,對學員的影響也不同。

誰具備做一門課程的能力?

我們依次來介紹圍繞這三層知識資產所做出的課程,能提供給學員的價值是什麼。

第一層,當你能在工作中完整地完成一個重要專案,特別是以負責人的身分全程參與,這說明你能從實際運作中知道某個特定的工作方法,這個特定的工作方法就值得總結提取並分享出來,提供給還沒有做過的人參考和指導。

舉幾個案例來看:

• ×年×月,你在某有千萬名學員的App裡參與搭建會員系統,並根據數據做學員分層經營。

• ×年×月,你在某知識付費類公司舉辦過多場大型的新品發表線下活動。

• ×年×月,你在某內容平台從0到1搭建一個流量產品並獲得很好的轉化效果。

以上這些重要專案的工作經歷都可以做成課程。如果你所經手的專案還具備「 指標性 」,那麼同業都願意跟著學,比如策劃出洗版的行銷案例,打造出長銷三年的網路課程,或者在龍頭企業負責過重要專案(比如蘋果的代工廠管理、NIKE的品控、海底撈的師徒制模式、華為的鐵三角作戰模式等),有這方面的加持,都會讓課程內容更增添價值感。

第二層,當你多次重複做同一項工作,而且能做到每次都有穩定產出時,說明你已掌握住一些可依循的工作能力。這些工作能力會比單個的工作方法更穩定和複雜,可能已具備形成一套方法論的可能,如果能將其萃取出來,就可能會做出一門值得被長期學習的課程。

通常來說,這類課程都能夠落實實際操作,而且能涵蓋多種應用情境,這種課程是最受學員歡迎的,對學員的影響也比第一層有明顯提升。

比如你曾完成過50個專案、篩選過1,000份履歷、面試過100名應聘者、製作過300個課時的線上課程等,這些重複性工作的背後,是你透過不斷迭代和總結形成的那套方法論在幫助你,獲得比其他人更好、更快、更出色的結果。這種能力一定是很多人都想「偷師」的,因此將其做成課程一定可以讓很多人受益。

第三層,當你在某類工作或者某個領域裡已經具備下意識判斷的決策能力,這個判斷基本上已經成為一種直覺。一般是你在同一領域裡歷經過不同專案、不同情境下的長期考驗與沉澱,才有可能達到這樣的層次。

比如,只要快速看一下課程就能判斷出好不好賣;只要接觸客戶就能判斷好不好成交;你曾在多家公司工作,這些經歷的累積使你不斷進化出一套向上管理的方法要點,幫助你在職場溝通和晉升中如魚得水;你作為網路增長操盤手,多年來深根學校招生面試輔導領域,非常熟悉目標用戶,可以診斷出任何-1至1歲網路從業者在職業發展方面的疑難雜症等。

如果你有以上類似情況,就說明你可以僅憑直覺就做出一些判斷,很多步驟已經完全內化,可以直接跳到結果。這種「庖丁解牛」的技藝其實很難說清楚道明白,不過如果能仔細萃取,這樣的課程價值會非常大。當然,這也需要學員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學習。

形成直覺判斷的經驗如果被充分萃取出來,形成方法論,並進行擴展和放大,對學員的影響最大,當然課程的開發難度也會比較高。

以上三層知識資產都是很值得沉澱下來做成課程的。只要做出來的課程品質不太差,對於有需要的學員都將有很大幫助。

在這本書裡,我們之所以把課程生產的方法簡化,正是想透過降低課程製作難度的方式,鼓勵每個職場人在自己的職涯成長過程中,讓工作執行和內容輸出相輔相成。在獲得成就的同時對外輸出自己的工作經驗,一方面可以做知識資產的沉澱,強化個人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把這些有價值的工作經驗沉澱下來,分享給更多人學習,促進產業的快速發展。

講師能做哪些課程?

通常來說,企業需要透過線上課程做經驗沉澱的情境有兩類:一類是業務專家在工作中實時的有效經驗需要被推廣和傳承,但是線下分享不利於長期留存,需要用儘可能低的成本做出簡單的線上課程;另一類是某些職位對員工的能力要求變化得比較快,需要有成體系的課程幫助員工提升業務能力,但不一定能在外部購買到相關的課程,需要企業內業務人員自行生產。

站在學員角度來看:一方面,他們在日常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透過學習更多樣的課程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他們有不斷尋求職位晉升機會的需求,所以也需要透過系統且全面的學習,來整體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

根據企業和學員的需求,我們把線上課程簡單分為短週期和長週期兩類,分別稱為「知識小課」和「體系課程」。

講師能做哪些課程?

若想解決某一類學員的單點問題,建議做小量的知識小課。知識小課的生產相對簡單,課程的內容時長多為30分鐘至2小時,學員可以按主題進行選擇和學習,快速學完後便可以應用在實際工作中。

對於想要系統性提升職能的學員來說,他們需要能夠支援因應一系列未知問題的課程,對此,講師可以考慮生產一門體系課程。體系課程的生產相對複雜,課程的內容時長多為5小時以上,學員要拿出較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和刻意練習。

兩類課程既不是互斥關係,也不是單純的累加關係:體系課程可以由知識小課組成,但不等於多個知識小課的簡單拼湊。在一個課程方向下,某一知識內容既可以做成知識小課,也可以做成體系課程,講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不同,而決定採用哪個類型。

知識小課的課題相對簡單,學員能簡單應用即可,它比體系課程更靈活,講師做起來會更輕鬆,學員學習起來壓力也會更小。體系課程的課題相對比較複雜,需要學員深度掌握,因此它的價值會比知識小課更高,對講師的要求也會更高。

如右頁圖所示,知識小課是新講師最容易切入的課程類型。一般來說,具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就可以嘗試做多門知識小課,具備大概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業務專家才有能力去做一門體系課程。如果掌握了知識小課的設計能力,平時做分享的課程品質會更高,做成體系課程也更容易。

講師能做哪些課程?

學員需要什麼樣的課程?

如果把課程看作一個產品,那產品的使用者就是學員。因此,理解學員的學習情境是講師理解整個課程生產過程的核心。

成人學習最有效的方式一定是應用式學習,而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當學員在工作中遇到一個以前沒有遇過的問題時,通常會找人詢問或查資料,這兩種是更快的解決方式,而課程則是更系統的解決方式。

從學員的角度來看,一個完整的學習旅途如下圖所示。

學員需要什麼樣的課程?

我們可以瞭解到,從學員的需求出發,只有能為他們帶來實際幫助、對業績有正向效果的課程,才是好的課程。也就是說,好的課程需要確保當學員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問題時,透過學習能獲得他們最想要的知識,讓他們學完就能應用在實際工作中,從而有助職涯成長。

具體來講,學員願意學習的好課程包含以下三個要點:

• 首先,課程是以解決具體工作問題而存在的。所以,好的課程一定要明確能夠幫助學員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到那種程度,以及怎麼確保學員學完之後能解決這些問題。

• 其次,課程所提供的方法是可被依循的。所以,好的課程所教授的方法論是很清楚的,學員能明確地抓住課程的重點,知道怎麼應用這些方法,還能判斷應用效果。

• 最後,學員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體驗是好的。所以,好的課程能夠讓學員順暢地完成學習過程,學完之後還可以有很強烈的收穫感。

上面的標準是一門優秀課程所應該具備的,也是我們在課程生產過程中要時刻謹記的,要不斷以這些標準來評估課程的品質。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學員來說,相比線下課程,他們對於線上課程的收穫感要求更高。就算在線下課程中沒學到東西,認識一些人也是好的。而學員在線上學習時,會把所有關注焦點都放在內容上,因此線上課程需要從內容上確保能帶給學員更多收穫感。

如果線上課程具備以下幾點,價值感會更容易傳達給學員:

• 課程的目標明確:學員時刻知道課程中有什麼方法能幫助他們解決什麼問題。

• 課程的脈絡清楚明白:章節之間有明確的主軸,具備有章可循的流程和順序。

• 課程的邏輯嚴謹:每一節課程的學習過程設計基本一致,學員在觀看和學習過程中不會有跳躍感。

• 課程有具體案例:有真實的案例、工作情境和明確的解決過程,學員可以自行代入。

• 課程工具可落實:每章有一個或多個明確可以輔助決策或繼續向下開展行動的工具或方法。

• 課後練習可鞏固:學與練相結合,課程內容能輔助學員完成基本練習。

如果你對生產課程胸有成竹,認為以上這麼多要求其實也很容易解決的話,你可能會想「不就是做個課嗎?我經驗那麼豐富,肯定沒問題」,或者「我的課程知識特別專業,市場上還沒有同類課程,只要我講出來,對學員肯定有非常大的幫助」,但請小心,很多工作經驗豐富的講師恰恰經常掉進坑裡。

在這些講師心中,自己已經把最有用的經驗、最專業的實用知識拿出來了,只要一股腦「餵」給學員,他們肯定滿懷欣喜地學習。但是事實上,從學員的視角來看,即使他們很願意學習,但是在學習過程中仍然會面臨很多挑戰。右圖呈現的便是學員要面對的四大難關。

學員需要什麼樣的課程?

第一個關卡是:「雖然我報名的時候覺得這個課程是自己需要的,但當開始學習的時候卻發現並不想學習。」學習是「反人性」的,很多人剛起步就放棄了,尤其當課程是免費的時候,更會被無情「拋棄」。很多數據顯示,免費或低收費與高收費的完課率大約有5倍的差距。

第二個關卡是:「我學了一會兒,由於覺得沒意思、看不懂、時間太長了等原因,沒耐心看完。」即使學員已經開始嘗試學習,也並不代表他們有耐心學完,要知道在網路上,關掉一個學習影片真的是再容易不過的事情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當影片網站上有熱門影視劇開播時,線上學習平台的活躍率就會下降。

第三個關卡是:「 我終於聽完了,但是感覺沒聽得太明白,不理解課程到底教會了我什麼。」有時候講師自己講得慷慨激昂,課程結束之後做調查,卻發現學員並沒有從課程中領會到講師真正想要教的內容,要不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要不就是「一千個觀眾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第四個關卡是:「感覺透過這次課程的學習,我學到了不少,但是在工作中完全不知道該怎麼運用,好像就聽了個熱鬧。」不同於其他認知類課程,新興產業類線上課程需要切實地指導學員完成實際工作,學員是帶著問題來的,如果學完課程之後發現並沒有解決什麼實際問題,那就是白學了。

以上這些關卡,一層層「 阻擋 」著想要學習的學員,就像個漏斗一樣,令能體驗到課程價值的學員變得越來越少。這就需要講師在生產課程時,透過一些手段和方法來確保學員的學習品質,幫助學員順利透過每個關卡,走完整個學習過程。

為什麼好的課程很稀缺?因為它不僅需要解決學員的問題,還要能帶著學員走完整個學習過程。接下來,我們就逐一介紹課程製作的具體方法論。

如何講好概念

講師講課時,常常需要闡述自己對某個概念的理解,或者對某個事情的看法。這類內容不能講得很粗略,因為有人可能會聽不明白;也不能講得太詳細,因為會拖延課程的進度。有些講師直接將網路百科中的描述複製貼上到PPT中,在上課時直接照著念,學員聽著就會覺得很枯燥。這種情況下該怎麼辦呢?讓我們結合案例來體會。

乾講概念VS.舉例說明

我們以兩張PPT來看「乾講概念」與「舉例說明」的區別。

乾講概念VS.舉例說明

乾講概念VS.舉例說明

前者PPT裡內容很多,學員會感到煩瑣、難理解;而後者直接用案例來呈現,更直接,在具體案例的基礎上再講那些面向就很容易理解了。

概念不清楚明白VS.顆粒度更細

以下是「概念不清楚明白」與「顆粒度更細」的PPT。

概念不清楚明白VS.顆粒度更細

概念不清楚明白VS.顆粒度更細

概念不清楚明白VS.顆粒度更細

當我們講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用把自己所想到的所有內容一股腦全放進課程的PPT中去,而是要做個取捨,只給學員展示最重要的資訊,而且要確保這些最重要的資訊一定是能被學員好理解的。如果有需要,可以反覆強調和講解這些資訊。

先行智庫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先行智庫系列講座】

【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返回頂端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