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圓神出版《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
這幾年,不只有新冠疫情,「數位焦慮」的症狀也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擴散⋯⋯
最近這幾年,你是否注意到自己想要一次同時做好幾件事?不是只有你這樣而已,就連我,也是很難專注地好好看一場電影。通常當自己意識到時,手已經伸向了手機,想知道是不是有新郵件,就這樣一邊跟著電影情節走,一邊滑著手機停不下來。
在現代的數位化生活中,我們常會想要同時進行很多件事,也就是多工(multitask)。史丹佛大學研究員做過這樣的研究,他們調查那些擅長多工的人在講究思考力的問題方面到底表現得有多優秀。他們召集了近三百名受試者,有一半的人自認為一邊讀書一邊上線瀏覽網頁也絕對不成問題,另一半則是喜歡每次只處理一件事。
經過幾項針對受試者專注測試後發現,多工派的那群人比較不擅長專注,而且是「相當」不擅長。其中,他們無法篩選出不重要的資訊並予以忽略。換句話說,無論在任何事情上都是精神渙散的。
在默背一長串字母的實驗中也一樣,多工派的記憶力測試結果令人惋惜。不過這些研究人員相信「總該有一些是他們擅長的吧?」,於是決定測試他們不斷從這項課題切換到另一項課題的能力,也就是「多工」能力的測試。然而就連這項應該是他們擅長的部分,多工派的成績還是很糟糕。
其實大多數的我們都不是那2%的「超級多工高手」
腦部雖然具有同時處理大量工作程序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優異能力,在智能的處理能力上卻有一個明顯受限的領域,就是專注度。我們一次只能專注在一件事情上,即使自以為同時進行著多項工作,實際上做的卻不過是在它們之間來來回回而已。你或許覺得自己可以一邊寫郵件一邊聽課很了不起,其實你只是在兩項工作之間不斷切換專注的對象罷了。如果只是切換專注的對象,的確只需要零點一秒左右極短的時間,不過問題是腦袋依然停留在剛剛那件事情上。即使將注意力轉回到郵件,腦部有一部分的處理能力還在聽課,當注意力從郵件再轉回來聽課時也是同樣的情形。
腦部需要切換的時間,停留在之前那項工作上的狀態,專業用語稱之為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即使在郵件上只花了幾秒鐘,實際損耗的時間卻比這幾秒鐘還要多。雖然無法確定切換的時間長度,不過透過某項實驗得到一些參考值。據說切換掉原先專注的目標之後,回頭要再達到百分之百的專注得花上好幾分鐘才行。
只不過,倒也不是所有人都不擅長多工。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是可以同步進行多項工作,就是僅僅那麼一小撮被稱為「超級多工高手」的人。一般認為,具備這種特質的人只占總人口的一∼二%。總之,除此之外的多數人腦部並無法像那樣運作。純屬閒聊,據說女性基本上在多工方面表現得比男性更傑出。
為什麼多工讓讓我們腦部效能變差,心情卻變好?
原本打算同時進行多項工作,但實際上專注度如果只是從這項跳到那項去的話,腦部的運作效能的確不會很好,簡直像個把球全都掉落地上的三流雜耍藝人。如果這時候腦袋會勸告我們停止多工的話倒也還好,卻又不是如此。它反而是提供多巴胺以作為進行多工的獎賞,讓人心情愉悅。也就是說,腦子硬是要我們做些使效能變差的事。這到底是為什麼?
因為在多項工作間切換並轉移專注對象而使得心情愉悅,這是由於我們的祖先必須迅速應對一切外來的刺激,調整備戰狀態的緣故。僅僅一個小疏忽都有可能危及性命,所以絕對不能錯失任何事。我們的腦部就是這樣進化而來。給予多巴胺這樣的獎賞讓人進行多工處理,輕易地分散注意力。而我們如今也樂於順應這樣的機制,但同時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你也患上「數位失憶症」了嗎?
某項實驗讓受試者參觀美術館,要他們從中挑幾幅畫作拍照,其他則看過就好。隔天,再讓他們看一些畫作的照片,其中也參雜了幾張美術館內沒有的作品。題目就是要他們回想一下,這些照片與美術館內的畫作是否一致。後來發現到,他們沒有拍攝下來的畫作都記得很清楚,有拍攝的則不太記得。如同不會想要記住存檔在筆電內的文章一樣,已經拍攝下來的東西也就不打算留存為記憶了。我們的腦袋會走捷徑,「因為照片上就看得到,不用存在記憶裡也無所謂吧?」
這就是所謂的谷歌效應(Google Effect)或數位失憶(Digital Amnesia)。就是指資訊被保存在其他地方的時候,腦部便不會主動想要去記住的現象。而且比起資訊本身,腦部會優先記憶資訊留存的「位置」。然而,不光只是想不起這些資訊而已。那麼,我們為何需要具備一些知識在腦子裡?人類必須具備知識,藉此才能與社會有所連結、提出批判性的問題並辨別詳查資訊的正確性。要將資訊從工作記憶轉為長期記憶的固化過程,不是只有將腦部RAM(隨機存取記憶體)中的「原資訊」移到硬碟中而已。資訊需要先融合個人自身的體驗,再構築成我們所謂的「知識」。
所謂人類的知識,並不是將記憶下來的東西像連珠炮似地背誦出來就好。你所認識的人當中最聰明的那一個,不見得一定可以在「棋盤問答」(Trivial Pursuit,譯注:考驗一般常識的益智問答型桌遊)這個遊戲中獲勝。它真正的涵義是為了深入學習某項事物,需要同時具備專注與深思熟慮的能力。在充斥著快速「點擊」的世界裡,這件事被遺忘淡去的危險性很高,因為一頁頁瀏覽網頁的人,並沒有給腦部消化那些資訊的時間。
史蒂夫.賈伯斯說電腦就像是一台「心智的腳踏車」,也就是加快思考的工具,說不定稱它為代替我們思考的「心智的計程車司機」更加正確。有了電腦確實是輕鬆愉快,只不過你想要將學習新事物這件事交給誰呢?
多工真的有讓我們更有效率嗎?
靈活多變的記憶建構能力在同時進行多項工作時,有部分會流失。原因在於這些資訊不只送往海馬迴,也會送進紋狀體。記憶測試中多半研究受試者是否記得某些數字或字詞等,其實所謂的記憶比那些更複雜。有關事實的記憶,在融合個人的體驗之後才建構為知識。我們會仔細體會斟酌這些知識,並且換個角度重新觀察,嘗試去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
這個不尋常的複雜系統,受到資訊洪流多大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完全正確的了解。不過,應該可以說數位化的影響所及比我們想像得更加嚴重。希望各位思考一下,比起記憶測試中測驗人們可以記得幾位數字,如果此刻連最根本且重要的部分也失去,又將如何?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數位轉型相關課程,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