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有很長一段時間,好勝的性格讓我極容易和他人比較,也使我不願意向自己承認─我在嫉妒,因為嫉妒就輸了嘛!我怎麼能讓這種令人難堪又丟臉的情緒存在呢!這個情緒並沒有因為我的否認而減弱,反而日益強烈,直到多年前的某天,無預警地爆發開來。
那是一個有著和煦陽光的初夏午後,還在念研究所的我剛剛完成出一份厚重的期末報告,心情瞬間輕盈許多,一個勁兒地往床上躺,沒事做了呢!無意識地拿起手機,點開 Facebook,用大拇指往上滑了幾下;突然,一張照片吸住了我的目光,我像是被定格一樣盯住照片不放,然後,從胸口湧出一股強烈的酸意。
照片中,我的某位女性臉友身處一家高級的米其林餐廳,用甜美幸福的笑容看著鏡頭,她的右邊是她事業有成的丈夫,她手上抱著的是剛滿周歲的孩子,桌上擺著兩個名牌鉑金包(粗估價值約台幣百餘萬元),那天,是她的生日。
我無法動彈、腦袋一片空白了不知道多久,接著我感覺到臉頰熱呼呼地,滾下好幾行淚,我怎麼了?我好生氣、我也好難過,我好⋯⋯嫉妒!我怎麼可以嫉妒?欸,蘇予昕,難道你是這種無法祝福別人、見不得別人好的小人嗎?
十幾分鐘後,澎湃的情緒漸漸趨於平靜,腦海中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溫暖的聲音:「要不要關心一下,『嫉妒』它想表達什麼?」我打開電腦,開啟一個空白 word 檔,把手放在鍵盤上,讓手指像是有自主意識一般,自由地表達─「我不懂,我是嫉妒那兩個鉑金包嗎?還是嫉妒她有個疼愛她的老公?」
「當然,有人送我鉑金包我會開心收下啦,但這不是我此刻渴望的東西,我也擁有一位非常合拍的伴侶,那我到底在意的點是什麼呢?」
當負面情緒襲來,該怎麼辦?
讓心的語言流淌了一會兒,我突然體悟到,原來,我渴望的是這位女性臉友呈現出來的「人生勝利組感」,就像一個名牌包那麼惹眼。而我因為學習帶來的滿足感再怎麼豐沛,卻沒辦法被別人具體的看見,尤其,身為一個沒有生產力、沒錢賺的學生,很容易失去價值、忘記自己的意義在哪裡。
但這也讓我和自己重新核對,「正在行走的這條路,是否真的通往我所渴望的方向?」我的答案是,「即使暫時沒辦法被他人認可,我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了!」想到這裡,剛剛的酸楚逐漸從胸口離開,升起一股堅定、平靜的感受。
以上是我個人因為「嫉妒」而引發的一段心理風暴,雖然這一生中不知出現過多少次嫉妒的感覺,但這一次我沒有否認、沒有逃跑,反而正面迎上嫉妒,想跟它來場對話,因此發生了和以往與嫉妒交手後截然不同的結局:與嫉妒和好,並且重新確認了自己最深的渴望。
通常個案有不舒服的情緒時,很愛問我:「心理師,為什麼我們會有這些『負面』情緒啊!它讓我好難受,怎麼沒有一個按鈕可以把它們關掉呢?」是啊,這麼痛苦的感覺卻一直出現,對於天性「趨樂避苦」的人類來說,這實在太反常了不是嗎?
負面情緒是天生的安全機制
但請你想像一下幾十萬年前的地球上,人類祖先第一次遇到老虎的那天,如果這個祖先的情緒本能沒辦法讓他心跳加速、發抖、流汗,直覺地拿起身邊的石頭攻擊老虎,或拔腿就跑(fight or flight),你認為他的下場是什麼?啊呣,被老虎一口吃掉!他的基因也無法一傳再傳,傳到正在讀這本書的你我身上。
所以,情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確保我們的「生存」,讓我們好好活著,雖然現今已經不會隨便在路上遇到老虎了,但這個動盪的世界仍充斥著各種危機,包含天災人禍、人際衝突、職場困境、感情糾葛、內在的孤獨、自卑感等等,全部都可能比老虎的威脅性更強、更猛,所以情緒沒有被演化淘汰,是因為我們可能比過往更需要它的指引,它像個忠心的衛兵,提醒著我們「注意!有什麼事不對勁了!」
不過,有點感慨的是,大部分人聽到衛兵的警告時,不是先去搞清楚發生什麼,而是選擇充耳不聞、封鎖城門,任由衛兵在外頭苦苦叩門,我們以為「不要去感覺、不要去想,時間過了就會沒事了」。就像心理學家陳永儀教授在TED的演講中所述:「情緒就像痛覺,沒有人喜歡痛,但如果今天我們不小心把手放在熱爐上面,沒有痛的感覺,我們就不知道要把手抽回來⋯⋯」
當我們有不舒服的情緒時,我們可能會像「吞一個止痛藥」般去阻絕感受,也許是透過喝酒、打電玩、追劇、大吃大喝、過度的運動⋯⋯只要能讓我們感受不到情緒的事就瘋狂地做;但沒有痛覺,病就痊癒了嗎?通常不是的,更可能的是因為忽略而惡化,所以對於情緒這個「心理上的痛覺」(這是真的,心痛的時候腦的痛覺區會跟著啟動),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溫暖、關懷的溝通管道,邀請情緒現身、對自己說說話。
負面情緒不可能說關就關
所以嫉妒真的那麼不好嗎?其實每一種我們痛恨的情緒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如果這世界沒有嫉妒,我猜我們可能還停留在石器時代,我覺得,哇∼你的石器很棒呦,你也覺得我的石器挺不賴,卻無法因為看到你的石器更銳利更好用,而讓我心生「嗯,那我也要!」的欲望,更大膽地說,人類之所以擁有現在的文明發展,嫉妒真是功不可沒!
情緒本身沒有正與負、對與錯、好與壞,就是一種主觀的個人感受而已。我想大聲告訴你,你對任何人事物,產生任何情緒,都是OK的,重點是我們如何有建設性的表達、展現情緒。當我感受到嫉妒,我可以選擇去毀掉讓我嫉妒的人,我也可以選擇回到內在探索渴望,進而活得更貼近自己,這兩種選擇下的人生開展肯定截然不同。
我常在路邊看到一些家長,對著正在鬧脾氣的孩子說:「這有什麼好生氣的!你不許生氣!」引用陳永儀教授的比喻:「這就像是我說『我好冷喔!』,你回我『欸,你不應該這麼冷欸!』」
當孩子感受到生氣,我們可以引導他:「親愛的,我看到你好生氣呦,一定很不舒服齁,但你一直打人讓我沒辦法好好聽你說,來,我們先慢慢地喝一口水,慢慢喝喔⋯⋯然後你告訴我,剛剛發生什麼了?」
被這樣引導過的孩子會曉得,他的情緒是被父母接納的,他也更能接納自己的情緒,並且能用和別人建立關係的方式表達情緒,不會演變成─要嘛暴怒攻擊、要嘛隱忍壓抑的極端狀態。
回到自己,請你感受一下,讓你最痛苦的情緒是什麼呢?如果一時很難想到,可以換個角度想想:「當其他人出現什麼情緒的時候,我最受不了呢?」這個答案就是你的陰影魔獸, 我們因為教養、生命經驗的關係,有些情緒不被允許現身,所以我們會習慣用另一種情緒替代之。例如在「厭女症」那節中提過的,男性通常會以「憤怒」取代其他較脆弱的情緒,女性通常被鼓勵展現「溫和無害」的情緒,任何有攻擊性的樣貌都會被妖魔化。去理解表面情緒下的底層情緒,可以更快地觸碰到自己的真實狀態,找回屬於你的完整。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職場、情緒溝通技巧,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