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取材・執筆・推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剛開始從事寫手工作時,我主要的工作領域是雜誌。
以雜誌而言,資訊的稀有性有很多時候是與「新鮮度」重疊的。在我還是個新手的時候,曾提出一個看起來很有趣的企畫案,結果被已是大叔的主筆(副總編輯)退件:「這種東西連我都知道!去找些我不知道的東西來!」對當時差不多四十出頭的主筆來說,「連我都知道的東西」就意味著「失去了新鮮度」,也就是「不具刊登的價值」。
到了三十歲左右,我將工作領域轉往書籍出版。原本因雜誌字數限制而不能寫的內容,一旦換成書籍,就可以盡情地寫。而且不同於雜誌在新一期出刊後,舊刊便會從書店消失的情況,書籍會一直留存下來。基於這樣的想法,我轉換了跑道。
令人困擾的,是內容的賞味期限。
週刊雜誌要求的是以「本週讀者」為對象所撰寫、「本週限定」的內容。另一方面,書籍看的不是本週或下週,而是必須看準明年、甚至後年的讀者取向才行。簡單來說,儘管「目前這樣的甜點在高中女生群組裡很夯!」可以當成週刊的企畫案,卻沒辦法成為書籍的主題。
書籍的品味時間更長且需要普遍性,倘若如此,該以什麼為準則去製作?
相信有很多人認為:「不就是以後可以一直留下來的東西嗎?」然後想像明年、後年、五年或十年後的讀者樣貌,再思考應該創作什麼樣的內容。
坦白說,這完全是白費工夫。將來的事,不論怎麼絞盡腦汁都不可能知道。 考量內容的普遍性時,要看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不是去年、前年之類的過去,而是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前的過去。
舉例來說,我第一次讀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時,對於書中主題「竟然這麼適合現代」感到驚訝,因此認為「原來杜斯妥也夫斯基這位作家是預見百年後未來的先驅」,並自顧自地激動不已。
事實並非如此。
不只是杜斯妥也夫斯基,那些留下經典著作的文豪既不是先驅,也沒有多進步,不過就是「普遍化」。正因為那些作品具備普遍性,所以既能戳中活在現時今日的我們,也能在出版當時獲得眾人關注。即使置身的狀況有所改變,人類攬在身上的煩惱卻沒有以一、兩百年為單位變化。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在撰寫時,就一心想著要讓它成為新一代的經典作品。明知會被取笑,但我還是要說,自己只是真心想做出一本百年後的讀者依然會閱讀的書而已。
我想像了百年前的讀者群像
就算是一百年前的讀者,讀了本書後也能理解並覺得有趣。因此書中完全找不到有關電腦、網路、手機或社群媒體等內容;不只如此,連電視或收音機都沒出現。即使不仰賴那些小道具,一樣可以說明並深入探究人類最根本的煩惱。
此外,也定位為全世界的讀者都能閱讀,所以不單單提出自己所在的社會特有的煩惱。凡是考試、就業、傳統的價值觀……這些生活裡經常出現的主題也都刻意避開了;敘述的部分也慎重選擇用字,以「目前在我國……」來寫;列舉偉大人物時,選擇的是拿破崙或亞歷山大大帝。儘管不完全是因為這麼做所帶來的結果,但這本書目前在全球數十個國家翻譯出版,提供使用各種不同語言的讀者閱讀。明確意識到「普遍性」的作品,確實有可能超越時間、語言或國界的藩籬。
我在訪談與研討會中曾被問到,想創作出在市場上歷久不衰、長期暢銷的作品,有沒有什麼祕訣?
可惜的是,恐怕沒有這種東西。真要說有的話,那就是「想看十年後,先看十年前;想看百年後,先看百年前」,仔細檢查是否使用只有現在的讀者才懂、有時效限制的字句;是不是從頭到尾都在談論有時效限制的議題。接著,不是放眼未來,而是思考那樣的內容是否也能充分傳達給十年前或百年前的讀者。
百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作家的獨門閱讀法
人們的閱讀大多具有某些目的。
例如,為了提升商務技能,閱讀知名經營者所寫的書;為了做為求職就業的面試指南,閱讀人際溝通相關書籍;為了解決內心煩惱,研讀哲學和心理學書籍。我相信應該也有很多人是以「提升寫作能力」或「成為寫手」為目的閱讀本書。
依循這些目的所閱讀的書籍,讀後感大抵能歸類為「有用」或「沒用」兩種,這是因為把閱讀當成蒐集資訊的手段之故,我也不例外。就個人經驗來說,每個月所閱讀的書籍中,有七成以上是工作用的參考文獻,也就是蒐集資訊的材料。「唰──」地快速瀏覽後,發現沒用而丟在一旁的書,每個月都有好幾十本。
不過,閱讀本該是更自由自在的事。不該只關乎有用/無用的實用性領域。
順應目的而讀,最後都會淪為重點式閱讀。只挑揀重要和有用處的部分,急於下結論,其他通通跳過。以蒐集資訊來說,確實很有效率沒錯,但這麼做就跟檢索沒什麼兩樣。
閱讀與檢索是完全不同的行動
包括我在內,許多人面對資料時,都會傾向檢索式閱讀。於是,適合檢索用的書籍便會大量出現。然而無論檢索過的資訊量有多龐大,都與鍛鍊身為讀者的自己毫不相干。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非檢索式」閱讀呢?
答案就是亂讀。
盡量閱讀與自己興趣嗜好相悖的書、無法與工作或私人利益產生直接關聯的書、非熱門話題的書、外貌與姓名完全陌生的異國作家著作。沒有目的,就只是讀一些「為了讀而讀的書」。
不論閱讀的是社會學或美術史的書,還是誰的評傳,都不是為了蒐集資訊,態度上也就不會變成要「用功」讀些什麼,而是純粹享受開展在眼前的世界,與作者對談。如此一來,既能注意到書中的細節,文章表現上的優劣也會變得更清晰。
如果因為選書而感到徬徨的話,只要訂下幾項準則就行
我個人採用的方法是從某位編輯那裡學來的,也就是「兩位以上『信任的熟人』推薦的書」,一定要讀。這跟書暢不暢銷、熱不熱門、是不是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毫無關係,只要有兩位以上熟人推薦,我就會讀讀看。光憑這一點,保證可以遇上一些超出自己守備範圍的書籍與作家。
此外,對於一本書是否值得通盤了解與閱讀,可以循目錄找到自己也熟悉或曾反覆思考的相關部分,先讀讀看。
舉例來說,就是作者說明「所謂的專業就是○○」的章節、斷定「商業的本質在於○○」的部分,或「說穿了,戀愛不過就是○○」這種定義式的段落。什麼類型都行,從與自己原有看法或熟知範圍相關的話題試試看。
如果裡頭只是一些平凡無奇的內容,那麼便就此打住,不用再特別花時間去讀;反正世上的書真的多到一輩子也讀不完的程度。至於那些應該再敘敘舊的書,一定會在人生中某個時間點與它重逢。不論未讀的書如何堆積如山都無所謂,就讓我們拋開「用功苦讀」的念頭,隨手拿起一本來讀吧!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企業讀書會,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