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別再當網路知識搬運工!利用3項練習提高你的學習思維

別再當網路知識搬運工!利用3個方法精進你的學習思維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精進思維》

網路時代許多人養成了一種囤積癖,在網路上下載很多書、軟體、電影,累積了很多東西占著電腦容量,但下載完之後又放在那裡,懶得去看。

還有一些好學的人,像兢兢業業的蜜蜂,在網路上看到好文章就一篇篇收藏起來,或者拷貝到筆記軟體裡,這種資料的搜集固然好,可惜經常只是存而不閱,不過是做了知識的搬運工。也有人很喜歡閱讀,但是他們看得不夠精細,什麼東西都是粗粗一覽,更不用說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在手機上看東西本來就不易深入。

其實這些現象,都有一個共同的癥結,就是我們面對如此多的資訊,只會做最淺層的加工,沒有從深處審視,更不用說去做一些「解碼」的工作了。解碼不等同於我們一般所說的理解,理解通常只涉及對字面意義的解讀,常以自動化的方式進行,也無須做太深入的思考,並且理解應遵從客體本意,不可擅自演化。

而解碼則是一個更為主動和主觀的過程,不同的解讀對同一資訊的解碼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就像看同一部電影,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味。

精進方法1:透過3個解碼層次,提高你的學習厚度

精進方法1:透過3個解碼層次,提高你的學習厚度

解碼的過程和結果因各人視角的不同而千差萬別,但也有基本一致的規律可循。為了說明這個基本的規律,我們來想像一隻在玩具店裡經常能見到的「會說話的黃色小鴨」。這隻會唱兒歌、會講故事的鴨子在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1.在孩子眼中,他關心的是「黃色小鴨說了什麼」,於是他聽到的是兒歌、故事,即孩子關心的是最直接的資訊。

2. 在家長眼中,他們關心的是「黃色小鴨是什麼」,首先他們會把它定義為一個玩具(而不是一隻「鴨子」),然後他們可能會對這隻鴨子的娛樂性、教育性、安全性、性價比等做出評判。也就是說,家長關心的是價值和意義。

3. 在玩具工程師的眼中,他們關心的是「黃色小鴨是怎麼做出來的」,他們會思考和設計黃色小鴨有哪些功能模組,會想它的電路結構以及聲光效果。也就是說,工程師關心的是結構和實現。

事實上,在我們的學習中,也面臨著「會說話的黃色小鴨」的問題。

大多數學習者,可能經常扮演的僅僅是一個「孩子」的角色,他們只關心這本書、這篇文章說了什麼,傳遞了哪些顯而易見的知識,而只有少數人才會從「家長」的角度去審視構成這些內容的訊息,對它們進行本質和屬性上的概括,評價它們的價值和意義。只有非常少的人會從一個創作者的角度去研究,把學習資料作為一個觀摩與研究的範本來分析,將其拆開來看個究竟。

能堅持去做第三層次解讀的最佳例子,就是全球知名的漫畫家幾米。他自述學畫的經驗,是遇見「任何書裡的任何圖」都要拿來看,然後仔仔細細研究這些圖的細節,揣摩作者為什麼要這麼畫、這樣去表現。乃至像英文的刊物如《Times》、《彭博商業周刊》之類,裡面的漫畫即便他不能完全理解內涵,但也會特地拿來研究裡面的技法。

像日本女性雜誌中專門教人敷臉化妝的小圖,他也從中挖掘了許多類似怎樣用最簡單的方法來表現動作的要領,而這樣圖解的修練方式,幾米堅持了至少十年。

因此,簡單地說,解碼不外乎下面三個層次:

  1. 它說了什麼?帶給我什麼樣的感受?(它原本就要傳達的資訊和知識)
  2. 它是什麼?對我有什麼價值?(對內容的反思,以審視的目光對內容進行評價和定性)
  3. 它的內部是怎麼組成的?它的效果是怎麼實現的?(對形式和構成的洞察,研究內容表達的手法)

偉大的藝術作品,常常有很深厚的內涵和很精巧細微的技法,不論你在哪個或深或淺的層次上解讀它,它都能呈現出美妙的意味,但如果你不做一番細心的努力和挖掘,就只能嘗到最表層的那一小部分味道。

精進方法2: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

對資訊的解碼,需要用新知識來解構舊知識,是新舊知識碰撞和融合的過程,因而也會帶來既有知識體系的重新建構,於是我們內在的知識結構就不斷地演變著。

教育心理學家把在某一領域有專長的人士,分為「例行性專家知能」(Routine expertise)和「適應性專家知能」(Adaptive expertise)兩類,其中具有例行性專家知能的人具有一個基本固定的知識系統,可以以很高的效率把他們所接

觸到的資訊按照已有的框架進行分析,而具有適應性專家知能的人則可以讓自己的能力不斷地「進化」,透過對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的擴展來適應問題解決的需要。

例行性專家往往是象牙塔里的學者,因為他們主要接觸的資訊內容是固定領域內的理論著作,這些著作通常已經不對應具體而現實的問題,而是直接就最深層的問題進行探討,這樣一來,他們就失去了從表層解碼到深層的練習機會。

而適應性專家通常是實踐型的專家,因為他們必須經常去應對那些超出單一領域的、非常規性的問題,接受各式新奇刺激的挑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須在表層和深層之間穿梭,因而他們的知識系統也就能夠不斷擴展。 一個高階的學習者通常是一個適應型專家,他們可以有意識地構築一個資訊解碼和知識擴展的良性循環,如圖4-1所示:

精進方法2: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系統

精進方法3:不止瞭解,還要深度知曉

解碼費時費力,所以很多人看書或者其他東西都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結果時間稍微一長就只剩下一些模糊的感受,留不下什麼東西。學習應該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夠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對學習者來說,是否善於對資訊進行解碼決定了對知識的掌握效果。教育心理學新近的觀點認為,對某一事物的知識掌握,應區分瞭解(Knowledge about)和知曉(Knowledge of)兩個層次。

比如對於跳傘這件事情,僅限於瞭解的人,固然可以頭頭是道地說出跳傘的標準操作步驟一二三四,而如果被問到一些非常規性的問題,可能就會茫然無措;而掌握知曉層次的人則可以基於對跳傘設備的內在原理理解,透過一定的思考和推理後得出解答。

看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平時閱讀的教材已經寫得夠明白了,有一說一、有二說二,直接讀下來,就能懂個八九不離十,似乎用不到你所說的解碼吧?」

這個觀點既對,也不對。

當然不是說,我們學任何的材料,都要深入去讀,讀到紙的背面去。但是細想一下就會發現,一部表面上簡單易懂、樸素直白的作品,往往是有很深的功夫在裡面的,也許是運用了很深的技巧,把那些原本複雜性的東西簡化或是隱藏了起來,才造成了最讓人曉暢的觀感。

你若是去深究它何以寫得如此明白曉暢,也許能發現一座壯麗的地下宮殿。這種學習的方法,是把學習的材料當作可供主動觀摩和探究的「樣例」,因此也叫作「基於樣例的學習」。 其實很多領域的學習,就像學習繪畫一樣,需要一個漫長的臨摹過程,在對作品的臨摹或樣例的深入探究中,我們會發現其中深厚的內涵、精巧細微的技法。

立即訂閱電子報,享有全系列活動300元折扣碼~

【為你而讀-活動通】系列活動皆可使用!

【線上課程】全面9折,使用折扣碼再省300元!

一、點擊官網「立即訂閱」,並填寫相關訊息送出!

二、前往您的Email收發認證信,按下內容中的按鈕。 三、將會在兩天內收到300元折扣優惠碼!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Scroll to Top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