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1秒轉念的高情商自我覺知術,解放情緒自由不再焦慮!

1秒轉念的高情商自我覺知術,解放情緒自由不再焦慮!

本文摘自高寶書版《做一個情緒自由的人:保持職場清醒、識趣、減少做事干擾,成為人生順利組》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為什麼要追求「高情商」?

當我們遇到一個情商低的人時,常常會發現這類人不善於變通,接受度較低,也就是說這個人比較固執。被固執害慘的人可以說不計其數。固執,指的是人們在認知過程中無法將客觀與主觀、現實與假設很好地區分開來。如果將自己這種已有的經驗駕馭現實之上,並過分固化的話,就產生了執迷不悟。

為什麼要追求「高情商」?

固執的起源

人為什麼會固執呢? 固執的首要原因,是你不認為自己錯了。再稍微說得深入一點,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在解釋人的固執的心理時,認為固執是由「認知失調」導致的(這裡還有一個「費斯汀格法則」應該也會用得到,即生活中的10% 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 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掌控的事情僅僅只有10%。也就是說我們也只能在這10% 的空間裡聊固執了,其他的你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在這個觀點內,我們可以發現每個人都會遇到信念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情況,此時就會導致認知平衡失調,此時,人們會感覺難受從而想辦法來恢復心理平衡。恢復平衡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承認事實;二是找到一個理由來維持平衡。後者就是我們所說的認知失調—即當你做決定採取行動或者遇到跟你原先預想的不一樣的信念、情感或價值觀後,引起內心衝突,所體驗到的一種心理狀態。

固執的存在,首先能夠歸因於「理由不足效應」。所謂的理由不足效應,就是指:如果我們的行為不能完全用外部報酬或強迫性因素來解釋,我們就會體驗到失調—我們可以透過相信自己的所作所為來減少不協調。它與過度強化導致的固執正好相反。這種情況下的固執,其實也算是一種本能性的補償操作。就比如把九個擰緊蓋子的杯子和一個半擰緊蓋子的杯子同時交給一個人,一旦這個人感受到了那個半擰緊蓋子杯子的不協調,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把這個杯子給蓋上。

固執其實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固執其實還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固執並不是完全沒有積極意義的,適度的固執,其實也就是「堅持不服輸」的奮鬥精神,但這種堅持奮鬥的精神一旦過度,就會演化為一種「偏執性人格障礙」,究其原因,在社會當中,越固執的人,自我保護本能就越強,這種本能又會被毅力所激發。

所以,我們在嘗試扔掉固執的時候,首先要讓自己跳出來,分析清楚對與錯,然後判斷是否值得繼續堅持。

但是,即便是意識到自己錯了,我們依然要去面對「心理慣性」的困擾。大腦裡的更新,往往不能直接體現在行為上。比如說「我明明知道錯了,但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手」,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上發生。

人體是一套複雜的系統

大腦的淺層思維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量潛意識裡的行為習慣、已經養成的條件反射,都會像訓練有素的軍隊,一聽到號令就努力往前沖,根本來不及考慮這聲號令究竟是對是錯。那麼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需要「逆向訓練」。所謂逆向訓練,就是將過去的固有習慣進行反向剝離的過程。比如,如果你總是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那麼就要有意識地去拒絕一些事情……類似的行為,是我們比較容易想到的校正方法。 如果想要更多的解決方式,就要繼續走進人的內心了:既然我們說固執其實是有著人格基礎的,那麼想要完全改變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就像前面所說,固執說到底也是一種認知障礙,我們只需要在日常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一種自主意識,當有人試圖說服我們的時候,固執的人往往會被內心的另外一個聲音所佔據,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一次次與腦海中這個固執的聲音進行「認知辯論」,用盡可能客觀的方式平衡與調節。 

為固執敲響警鐘

為固執敲響警鐘

跳開心理學的層面,僅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之中,因為固執所導致的衝突和悲劇也是數不勝數。人為什麼會固執? 在這裡我不想做太多的研究,我只想告訴大家,固執是多麼的可怕。雖然說固執和焦慮很類似,而且固執還可以讓一個人在前期獲得更多的能量,擁有更快的前進步伐,這些都是固執帶來的好的方面。 

我對於固執和焦慮完全不是一樣的態度。這是因為,焦慮通常不具有攻擊性,自我鞏固的趨勢也不強烈,可固執就不同了,固執通常也會給他人帶來傷害,尤其是親近的人。而且固執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強烈。如果一個人帶著固執一直往下走的話,結局一定會非常不容樂觀。 

前面我們也說了,固執是一種心理防禦的機制,或者說,我們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固執。那固執本身也不是一件壞的事情,我們完全沒必要為此戰戰兢兢。真正重要的事情是,在你不斷前進、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如何逐漸去減少固執的成分,最終把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 

有句老話叫「聽人勸,吃飽飯」。在過去的農耕時代,大家普遍敬重富有經驗的農業種植者,也就是老農民,他們會給出很多的預測和經驗判斷。對於一個剛剛學習種地的人(農業新人)來說,如果能夠多聽這些老農民的勸的話,收成就會有所保障,自然就能夠吃得飽了。而那些肆意妄為、不聽勸的種植新手,有可能就會因為一次旱災或者病蟲害而導致顆粒無收,就會餓肚子—這就是「聽人勸,吃飽飯」這句話的來源。 

現代生活中,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種地,但是潛在的、無形的「收成」還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現代生活中,雖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去種地,但是潛在的、無形的「收成」還是每個人都需要的

在做事的時候多聽聽過來人的建議,其實是有很多益處的。畢竟,農場的新人需要指導,職場的新人也一樣,在農場,你不固執的好處是可以收穫莊稼和牲畜,在職場,你不固執的好處同樣非常豐厚—你將會得到更多你想要的。 

凡事想想為什麼,如果不做會怎樣?

前面提到了「固執」,我們就沿著這個話題來說說如何「想通」。 我們為什麼要彙報工作? 我們為什麼要寫總結? 我們為什麼要開會……類似的很多問題似乎很無聊,但認真思考過這些問題的人,往往就不容易鑽入「牛角尖」之中。遇事先想為什麼,這是一個非常富有價值的職場心理習慣。 如果一件事,會讓你糾結做還是不做,那請你暫且相信我,首先請不要著急做,因為你的潛意識並不會讓你做好這件事,這時候你需要思考一番。

話題還是要回到—你為什麼會糾結「做還是不做」

話題還是要回到—你為什麼會糾結「做還是不做」

你之所以會糾結,是沒能對做這件事的投入和產出進行有效的評估,很多事情並不只是它表面上所顯示出來的價值。舉個例子:打籃球本身可以健身、減肥,這就是表面的價值,但它實際上的價值卻遠遠不止如此。我們透過打球可以鍛煉自己的心肺功能,培養自己快速的反應能力,而且團隊間的彼此配合,還可以鍛煉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大局意識。同時,你還可以透過這個平臺認識更多的朋友,同時,兩隊對抗,可以讓你有更好地面對挫折、戰勝挫折的能力,也進一步激發了你的競爭欲望和上進心……類似的好處,不勝枚舉,展開了說可能還得好幾頁紙。所以說,當你評估一件事的時候,你也得先問問自己,我真的做了完全的收益和風險評估了嗎? 當你做了各種各樣的評估之後,你還是猶豫、糾結,那麼再回到這段話的開頭,等一等再做也不遲。

如果遇到了不得不做的事情時,不妨想想「我如果不做這件事,會怎樣?」這不但是防止你遭遇固執的職場心理習慣,也有利於初入職場的你在心態上找對角度。心態的角度一旦正確了,你就很容易成為那種做事討巧、效率更高的人。

這個世界上哪來這麼多感興趣的事情呢? 很多時候就是被逼迫著不得不做

這個世界上哪來這麼多感興趣的事情呢? 很多時候就是被逼迫著不得不做

而且,很多東西做著做著,就會產生興趣,就是我們常說的「一開始沒興趣,到最後上癮了」。這裡面後半部分有詳細的心理學解釋,人透過良性的回饋和自我實現,能夠萌發強烈的興趣和行為動機。然而,前半部分的事情也是需要解決的—只要經過代價和風險評估,那就放手去做好了。 

我在自己的本職工作裡,一直扮演著多面手的角色—不但自己專業技術領域的事情要做好,其他諸如行政、人事、市場、宣傳、維修保障、外聯等工作都有涉及。這樣固然是頂著「能者多勞」的光環,但總歸會有一些時候是感到很累的。每當有本職之外的工作找到我,我就會問自己—這事兒我必須做嗎? 如果不做會怎樣? 

這時候我面臨的答案和處置方式就有兩種:如果此事沒什麼意義,或者這事兒我不做還會有其他同事來做,那麼我就可以先緩一緩,優先處理自己本職內的事情。有時候,你適當地拒絕或者暫緩,可以使得更專業的同事能夠接到這個任務,而你自己也獲得了時間和工作量上的解脫。 

但如果這件事情本身有意義,而我不做就沒人做了,或者是最終不得不由我們老總來出面解決,那我還是做了算了—總不能讓整個部門乃至公司,因為這麼小小的一件事卡住,這既不利於集體的業務發展,自己也落不著好名聲。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領導管理,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先行智庫系列講座】

【先行智庫線上課程系列】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Scroll to Top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