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如何出版社《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生病了,按下暫停鍵也沒關係
在罹患憂鬱症前,我就曾透過影片分享異位性皮膚炎的求醫過程以及控病方針。經歷過公關危機後,我也把如何在大量負評、議論中調適心理狀態的方式分享給其他創作者。而在憂鬱症中掙扎的那一年,我所經歷漩渦般的黑暗,淬煉出了這本書。對我來說,如果能夠以自身經歷帶給別人幫助,那我的痛苦就不單純只是痛苦,而是被賦予了一層新的意義,我也能安慰自己不枉走這一遭。
還記得在我生病時,每天都在想著「我到底會不會好起來」以及「真的有人能同理我嗎」。在憂鬱症中會襲擊而來的絕望感很可怕,那種悲傷像是實際上負重幾十公斤的石頭在身上,讓人喘不過氣。「康復」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任務,也曾好幾次想要放棄。但在狀況好的時候,我總是積極的在網路上、書本裡嘗試尋找跟我有相同經歷的人,以及他們成功恢復健康的故事,想要找到一個可以讓我得到希望、可以確實康復的指南。
如今我好起來了,我想做的就是成為過去的自己所渴求的那份引導。或許,如果運氣好,也能成為現在正在憂鬱中掙扎的人的希望。
如果我要活下來,我要解決什麼問題?
生病後重新經營一份生活,就像是重新學習走路,調整成自己舒服的姿勢,一步一步站穩。二○二一年一月至二月期間,我做了一個「壓力來源處理進度表」,用Excel將所有我要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想要透過這個行動去客觀理解我的問題。
這個表格列下的欄位分別是:壓力項目、重要程度、解決先後順序、解決手法難度、解決方法。當時留下的壓力項目有:「憂鬱症使日子過得煎熬,不斷感受到漫長壓抑悲傷跟無動力,工作能力下降」、「每個月的支出經濟壓力:薪資、稅、房貸」、「作為公眾人物出什麼錯都會被放大檢視,社會責任壓力」、「各種投資的事業的收益都不太理想甚至虧錢」、「不做YouTuber的話,未來職業要做什麼」等。
列下這些主觀感受後,我開始做一些客觀的梳理,在「解決方式」欄填下可能的處理方法,讓自己覺得沒有這麼可怕。
我還記得二○二一年的農曆過年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在思考:如果我要活下來,我要解決什麼問題?開始一一把問題與方法記錄下來後,對我的好轉有很大的幫助。
我的生活,不是為了拍片而過
我拋棄過去的思考模式與工作習慣,抬起頭來發現,生了一場病,我所活的,也不是以前的生活了,我不需要生活裡每件小事都拿來拍影片。雖然工作的時間感還是很長,仍然感到日常生活很壓抑,但至少工作上的能力是有恢復的。
生病改變我最多的其中一點,是「工作的價值觀」。雖然賺錢是必須的,但仍可以在其中找到意義,跟做「有意義的連結」。我現在跟很多朋友變得更熟了,以前聊天的朋友通常是跟工作有關,現在跟人建立連結的方式,不是單純為了工作而社交、為了拍片而社交。
我並沒有因此成為一個無所畏懼的人,只是把人生要追求的先後順序做了調整。有些恐懼,也就不這麼恐懼了。深淵會一直在,但是,我走過一次了。像嬰孩重新學習走路,也像是再一次長大,適應新的走路方法,這是我的另一次成人式──因為經歷了這場病,我更加的了解自己,也重新定義了人生的目標與意義。
阿滴給鬱友的病時備忘錄
Q:我是否會好起來?
A:我在生病時,是這樣深深相信著──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好起來。不過像是前面講到的,憂鬱症是可以好起來的。除了要積極就醫,並且嘗試各種可以好起來的方式之外,我覺得以下三個行為與心態在康復的路上,會給予你很大的助力。
一、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為
深陷憂鬱症的當下,一切都會變得很難很辛苦。但因為這樣就什麼都不做、只是把時間留白,並不會讓病情改善。在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也不一定要嘗試新事物,可以尋找熟悉的事物,讓自己靜下心來。可能是以前你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或一本小說,透過這些媒介去練習找回喜歡一件事的感覺。
當病情比較穩定時,成就感多元化就相當重要。養成自己新的習慣跟行為,有助於讓身體與意志保持專注,類似一種鍛鍊心靈肌肉的方法—依據你當時的病情、階段,嘗試不同難度的事物,大約是能夠專注百分之九十的事情。
二、找到自我價值感
發病時會嚴重地貶低自我價值,我每天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討厭自己。我了解你的感受,養成健康的心態是很困難的,試著找到自己的「自我價值感」,那無關別人是否覺得你很棒,而是你自己也相信、無需他人評價的。
那些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必須不是比較而來的,而是放進「絕對值」裡,不經他人評價、無論如何都具有價值的。要找到評斷自己的這種客觀標準,對自己說話的方式是至關重要的!會生病就是因為對自己太苛刻了,所以要無條件對自己仁慈一點。「無論如何,我已經很棒了!」希望你們也可以這樣看待自己。
三、找到正面的觀點
生病的時候,我們的思考會無法控制的負面、悲傷,這也是一種習慣的累積。但是同一個水杯,可以把它看作半空的,也可以視為半滿的。
Q:憂鬱症陪伴者需要注意什麼?
A:憂鬱症患者身邊都會有一同承擔痛苦的陪伴者。雖然說傾聽與陪伴對於患者來說很重要,但是陪伴情緒低落、痛苦壓抑,甚至有輕生念頭的親友,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整理一些對於陪伴者有幫助的作法:
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自己的健康比病人的健康更重要,就像是在失壓的機艙裡,要先幫自己戴氧氣罩,再照顧身邊的人一樣,一定要先把自己顧好。要有意識地辨識自己是否需要幫助,也要有意識地讓自己在物理以及心理上有喘息空間,自己要好好的,才有餘力照顧患者。雖然聽起來很殘忍,但是「不要隨時都那麼用心」是必要的。在陪伴的當下可以嘗試把情緒抽離,不要直接把對方的痛苦扛在自己身上,這樣才有辦法在當下給予穩定的陪伴。
二、不要捲入他的迴圈
陪伴不代表要百分之百順著他的說法。在病人願意說時聽他說話,不用帶太多批判性的做一個聆聽者,但如果對方陷入瘋狂的黑暗漩渦,絮絮叨叨地講述不可能發生的假設,可以聽一陣子、讓他釋放,但在他開始重複時,描述依正常的發展會發生的狀況。這樣可以適時「斬斷」他思考的迴圈,例如:「我不是說你錯,但你有現在的想法,是因為你生病了。」「這看起來是過度災難化的想法,實際上不會發生這些假設性問題。」並給予他疾病的正確資訊。
三、學會與患者共處
網路上會有各種跟你說如何跟患者共處的方針,比如說不要說加油、不要逼他做事……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最舒服的相處方式,是源自「同理」。如果能在照顧好自己健康、不陷入他的負面迴圈的這兩個前提下,盡量多同理患者,詢問像是「我現在可以幫助你做什麼」這種站在他的角度出發的問題,會讓患者比較能接受。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設計思考,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