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透過教學相長,1招解決電影《辣妹過招》高中生的社交問題!

透過教學相長,1招解決電影《辣妹過招》高中生的社交問題!

本文摘自真文化出版《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未經同意請勿轉載、摘編

「來,看這張地圖就能搞清楚北岸。」

詹妮斯.伊安一邊說著,一邊將一張紙塞進瞪大了雙眼的凱蒂.荷朗手裡。在二○○四年上演的電影《辣妹過招》中,凱蒂是北岸高中的新生。她在學校認識的第一個人,是愛說俏皮話的詹妮斯。詹妮斯自告奮勇要帶領凱蒂熟悉地面,她那張詳細的餐廳圖,就是理想的嚮導。

詹妮斯戳了戳凱蒂手上的地圖說道:「妳在餐廳的座位很重要,因為大家都在餐廳。」攝影鏡頭拍攝聚集在餐廳桌邊的幾群人,詹妮斯一一介紹,把不甚政治正確的標籤,貼在各團體身上:「這些是新生……預官訓練營的……預備班的……校隊二軍……亞洲的書呆子……很酷的亞洲人……校隊高手……壞心眼的黑人辣妹……看心情吃飯的女生……什麼都不吃的女生……想出名想瘋了的人……累到爆的人……夜夜笙歌的樂團玩家。」說到最後,詹妮斯語帶嘲諷地介紹一群精心打扮的女生,也就是她口中的「整形人」。她說:「小心那些整形人。」

幾乎每一位青少年,心裡都有一張類似的圖表,只不過詹妮斯是直接寫在紙上。十幾歲的年輕人可能不記得如何計算分數的平方根,也不記得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每一個元素,但卻能輕而易舉地分析自己就讀高中的複雜社會階層。打從青春期一開始,年輕人就迫切想要與同儕建立關係,在同儕之中擁有一席之地,因此需要強烈關注同儕之間的複雜關係。他們無法克制自己——十幾歲的年輕人大腦內部結構變化與激素變化,硬是拉著他們走向社會圈。

對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說,最甜美的酬賞,就是得到同儕的接受與喜愛。十幾歲年輕人的社會大腦,為了在他們相當重視,且頗為複雜的全新人際生態系統找到方向,似乎必須一直「開啟」。加州洛杉磯大學的馬修.李伯曼說:「大腦真正想做的,尤其是在青春期,是探索社交圈,成為社交圈的主宰。」然而,我們偏偏告訴青春期的年輕人,到了學校要關閉社會大腦,專心學習毫無社會意義或社會脈絡的抽象資訊。老師、父母,以及其他成人認為,社交生活會害年輕人分心,忽視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因此他們積極爭取學生的注意力與精力。我們當然不能放任年輕人整天經營社交生活,但可以引導他們將迅速發展的社交能力,用於學習他們必須學習的教材。怎麼做?有個有效的辦法——安排他們參與以學術內容為重心的高度社會關係,也就是安排他們教導別人。

教學是一種社會互動模式,更可以特別利用其來促進智慧思考

教學是一種社會互動模式,更可以特別利用其來促進智慧思考

眾所皆知,十幾歲年輕人對於學校有著矛盾心理,指望他們充當老師的角色似乎不太可行。但這就是事實,人類並不是天生就在乎畢氏定理與一八一二年戰爭,但確實天生就懂得教導別人我們種族的重要奧祕(例如在學校餐廳或學生交誼廳大量上演的青少年社會規範非正式「課程」)。人類天生就能扮演老師的角色。我們天生就會指導他人,也會向他人學習。從幾十萬年的考古紀錄,即可發現教育活動的證據。從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包括現在仍然過著類似我們遠祖的狩獵採集生活部落,都能看見我們試圖從教導他人中尋求進步。

現代人也同樣展現出了「教導本能」。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互動中,常常會在無意間提供線索給他人,例如目光接觸、語氣變化,展現出指導他人的意願。我們的社會夥伴接收到這些線索,也更能接受我們要傳達的資訊。這種線索的傳達,從我們出生就開始——新生兒的父母立刻對著寶寶說「父母語」,也就是一種尖銳、慢速、誇張的說話方式。研究發現,嬰幼兒聽「父母語」,比聽尋常的言語來得更能學習新單字。用不了多久,兒童自己也開始扮演人師。研究發現,僅僅三歲半的幼兒,就已經出現教導行為。

人類從其他人身上學習的效果最好

人類從其他人身上學習的效果最好

人類教導別人時,自己往往比教導對象能學到更多東西。看看這個研究結果——長子或長女的智商分數,平均比弟弟妹妹高出二.三分。研究人員排除了幾種可能原因,例如營養較好,或是父母給予不同的照顧,最後發現,長子女的智商分數之所以較高,是因為家庭生活的一項簡單事實——哥哥姐姐會教弟弟妹妹。在家庭之外,實驗室研究與真實世界的個案陸續證實,安排學生指導同儕,對於雙方都有好處,尤其對教的一方更有好處。教導別人為什麼自己也能學到東西?答案是,教導是一種非常社會化的行為,會啟動一連串強大的認知過程、注意過程,以及激勵過程,能改變教導者的思考方式。

對於像我們這樣的社會動物,參與人際互動儘管可能受人仰慕,也有可能尷尬,但激勵程度遠高於一個人默默在測驗中寫出答案。同樣的道理,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時,自己的生理狀況也會改變,學習效果會更佳。在振奮的精神狀態中,思想會更為敏捷,注意力與記憶力也會增強。自行研讀的學生,無法經歷這種生理激起的提升,因此容易覺得無聊,或是分心,只好打開音樂,或是開啟Instagram,補充自己缺少的人類情緒與社會刺激。

教別人的人往往都比被教的人學到更多

教別人的人往往都比被教的人學到更多

教導者解說學術內容,就必須將自己可能沒弄清楚的細節,向學習者說明清楚,同時也會看見自己在知識與理解上的缺失。教導者向學習者說明重要部分,並解說關連時,自己也會進行更深層的心智處理。教導者探討學習者的問題,自己也提出問題,也必須對教材採取「後設認知」的立場,有意識地留意學習者知道的東西,還有自己也知道的東西。研究人員發現,學生通常具備理解困難學術內容所需的心智工具,但自己念書的時候卻不拿來運用。但學生一旦扮演老師的角色,就必須運用這些工具,也得以享有先前未曾享有的學習效果。

許多真實世界的同儕教育計畫,例如非營利計畫Valued Youth Partnership 已經證明,此舉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認同與自我形象。一般可能認為,最傑出的學生才有資格當老師,但Valued Youth 卻是反其道而行,刻意募集成績不佳的學生,安排他們指導小朋友。從這項計畫的評估結果可以看出,參與學生成績較佳,上學的出席率較為穩定,長期註冊率也高於實力相近、卻沒有參與的學生。之所以會有這種結果,或多或少是因為心理學家所謂的「助益作用」,意思是,認為自己的行為對另一人有益。能親眼看見自己努力的成果,會特別有成就感。研究顯示,老師若能親眼看見自己的學生回答與上課內容相關的問題,自己也能學到更多,得到更多激勵。

加州爾灣大學醫學院召集一群非裔美籍與拉丁裔醫學生,指導少數族群大學生。這些大學生再去指導爾灣絕大多數非裔與拉丁裔的公立高中學生。這項方案於二○一○年推出,結果證實,三組學生的自信與激勵程度,均有所提升。

這種「層疊式師徒關係」模式,也就是指導他人,自己也得到指導,在包括職場在內的許多環境中,都能展現良好成效。學生指導同學,自己也能受益,專業人士指導同僚也是如此。布魯克林學院企業管理的邱姓助理教授在二○一八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員工與同事分享與工作相關的知識,也能擴展自己的專業。她表示,這些員工「按部就班吸收知識,檢視知識,理解知識,整合知識,呈現知識」,既能擴展自己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工作表現也更受到主管肯定。

社會互動並非輕佻之舉,而是思考活動的重要補強,也是啟動某些性向與能力的唯一途徑。但只以大腦思考的模式,無論資訊是在何處取得,我們都會習慣將資訊一視同仁,因此思考的社會元素,往往被犧牲以換取效率與便利。科技在教育與職場上的應用,更是強化了這種傾向。學生必須觀看可汗學院的影片,學習數學運算,員工也必須學會使用線上資源。但科技也能用於另一種方式,促進頗能擴展心智能力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流。

先行智庫為你而讀為台灣管理顧問公司,服務內容包含企業內訓、顧問諮詢以及設計思考訓練課程,了解更多企業服務內容:https://kscthinktank.com.tw/custom-training/

Facebook
LinkedIn
聯絡我們表單
Scroll to Top
取得最新資訊

訂閱每週最新消息